华夏文明智慧

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
  • 拿得起 放得下 想得开 拿得起 放得下 想得开 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三大精髓,三家智慧各有侧重,而这种不同侧重恰恰可以对应人生的三大阶段——年轻时、中年时、年老时
  • 补: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四十四 (二十四祖) 补: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四十四 (二十四祖) 二十四祖師子比丘者 (1)中印度人也。姓婆羅門。得法遊方。至罽賓國。有波利迦者。本習禪觀。故有禪定.知見.執相.捨相.不語之五眾。祖詰而化之。四眾皆默然心服。唯禪定師達磨達者。聞四眾被責。憤悱而來。祖曰。仁者習定。何當來此。既至于此。胡云習定。彼曰。我雖來此。心亦不亂。定隨人習。豈在處所。祖曰。仁者既來。其習亦至。既無處所。豈在人習。彼曰。定習人故。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四十四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四十四 三祖僧璨大師者 (1)不知何許人也。初以白衣謁二祖。既受度傳法。依二祖嘱咐隱於舒州之皖公山。屬後周武帝破滅佛法。祖往來大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 顺文:三祖僧灿大师不知是什么人。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四十三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四十三  二祖慧可大師者 (1)武牢人也。姓姬氏。父寂。未有子時。甞自念言。我家崇善。豈令無子。禱之既久。一夕感異光照室。其母因而懷姙。及長。遂以照室之瑞。名之曰光。自幼志氣不羣。博涉詩書。尤精玄理。而不事家產。好遊山水。後覽佛書。超然自得。即抵洛陽龍門香山。依寶靜禪師。出家受具於永穆寺。浮游講肆。徧學大小乘義。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四十二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四十二 (1)祖又曰。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甞自出而試之。置石石裂。緣吾本離南印來此東土。見赤縣神州有大乘氣象。遂踰海越漠。為法求人。際會未諧。如愚若訥。今得汝傳授。吾意巳終(別記云。祖初居少林寺九年。為二祖說法。秪教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四十一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四十一 (1)廣州剌史蕭昂具主禮迎接。表聞武帝。帝覽奏。遣使齎詔迎請(舊板年甲差誤。今依梁僧寶唱續法記宋嵩禪師正宗記前後改云)。十月一日至金陵。帝問曰。朕即位巳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四十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四十 (1)時宗勝既被斥逐。退藏深山。念曰。我今百歲。八十為非。二十年來。方歸佛道。性雖愚昧。行絕瑕疵。不能禦難。生何如死。言訖。即自投崖。俄有神人以手捧承。置于巖上。安然無損。宗勝曰。我忝沙門。當與正法為主。不能抑絕王非。是非捐身自責。何神祐助。一至於斯。願垂一語。以保餘年。於是神人乃說偈曰。師壽於百歲。八十而造非。為近至尊故。熏修而入道。雖具少智慧。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九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九 (1)後值異見王輕毀三寶。每云。我之祖宗。皆信佛道。陷於邪見。壽年不永。運祚亦促。且我身是佛。何更外求。善惡報應。皆因多智之者妄搆其說。至於國內耆舊。為前王所奉者。悉從廢黜。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八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八 (1)祖瞥然匿跡。至無相宗所。問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彼眾中有波羅提答曰。我明無相。心不現故。祖曰。汝心不現。當何明之。彼曰。我明無相。心不取捨。當於明時。亦無當者。祖曰。於諸有無。心不取捨。又無當者。諸明無故。彼曰。入佛三昧。尚無所得。何況無相。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七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七 二十八祖,東土祖師 初祖菩提達磨大師者 (1)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至本國受王供養。知師密迹。因試令與二兄辨所施寶珠。發明心要。既而尊者謂曰。汝於諸法。巳得通量。夫達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磨。因改號菩提達磨。祖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當往何國而作佛事。願垂開示。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六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六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1)東印度人也。既得法巳。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養。度越倫等。又施無價寶珠。時王有三子。曰月淨多羅。曰功德多羅。曰菩提多羅。其季開士也。祖欲試其所得。乃以所施珠問三王子曰。此珠圓明。有能及否。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五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五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1)南印度天德王之次子也。既受度得法。至東印度。彼王名堅固。奉外道師長爪梵志。暨尊者將至。王與梵志同覩白氣貫于上下。王曰。斯何瑞也。梵志預知祖入境。恐王遷善。乃曰。此是魔來之兆耳。何瑞之有。即鳩諸徒眾議曰。不如密多將入都城。誰能挫之。弟子曰。我等各有呪術。可以動天地.入水火。何患哉。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四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四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1)罽賓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寂行。母常安樂。初。母夢得神劒。因而有孕既誕。拳左手。遇師子尊者顯發宿因。密授心印。後適南天。至中印度。彼國王名迦勝。設禮供養。時有外道。號無我尊。先為王禮重。嫉祖之至。欲與論義。幸而勝之。以固其事。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三)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三) (1)月氏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千勝。母金光。以無子故。禱于七佛金幢。即夢須彌山頂一神童。持金環云。我來也。覺而有孕。年七歲。遊行聚落。覩民間淫祀。乃入廟叱之曰。汝妄興禍福。幻惑於人。歲費牲牢。傷害斯甚。言訖。廟貌忽然而壞。由是鄉黨謂之聖子。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二)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二)  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1)那提國常自在王之子也。年三十。遇婆修祖師出家傳法至西印度。彼國王名得度。即瞿曇種族。歸向佛乘。勤行精進。一日。於行道處。現一小塔。欲取供養。眾莫能舉。王即大會梵行.禪觀.呪術等三眾。欲問所疑。時祖亦赴此會。是三眾皆莫能辨。祖即為王廣說塔之所因(塔。阿育王造者。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一)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一)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1)北天竺國人也。智慧淵沖。化導無量。後至羅閱城。敷揚頓教。彼有學眾。唯尚辯論。為之首者。名婆修盤頭(此云徧行)。常一食不臥。六時禮佛。清淨無欲。為眾所歸。祖將欲度之。先問彼眾曰。此徧行頭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眾曰。我師精進。何故不可。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十) (1)摩提國人也。姓鬱頭藍。父天葢。母方聖。甞夢大神持鑑。因而有娠。凡七日而誕。肌體瑩如琉璃。未甞洗沐。自然香潔。幼好閑靜。語非常童。持鑑出遊。遇難提尊者。得度後。領徒至大月氏國。見一婆羅門舍有異氣。祖將入彼舍。舍主鳩摩羅多問曰。是何徒眾。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九)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九) (1)室羅筏城寶莊嚴王之子也。生而能言。常讚佛事。七歲即厭世樂。以偈告其父母曰。稽首大慈父。和南骨血母。我今欲出家。幸願哀愍故。父母固止之。遂終日不食。乃許其在家出家。號僧伽難提。復命沙門禪利多為之師。積十九載。未嘗退倦。每自念言。身居王宮。胡為出家。一夕。天光下矚。見一路坦平。不覺徐行。約十里許。至大巖前。有石窟焉。乃燕寂于中。父既失子。即擯禪利多出國。訪尋其子。不知所在。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八)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八) (1)迦毗羅國人也。行化至室羅筏城。有河名曰金水。其味殊美。中流復現五佛影。祖告眾曰。此河之源。凡五百里。有聖者僧伽難提居於彼處。佛誌。一千年後。當紹聖位。語巳。領諸學眾。泝流而上。至彼。見僧伽難提安坐入定。祖與眾伺之。經三七日。方從定起。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七)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七)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1)南天竺國人也。姓毗舍羅。初求福業。兼樂辯論。後謁龍樹大士。將及門。龍樹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滿鉢水置於座前。尊者覩之。即以一針投之而進。欣然契會。龍樹即為說法。不起於座。現月輪相。唯聞其聲。不見其形。祖語眾曰。今此瑞者。師現佛性。表說法非聲色也。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六)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六) 十四祖龍樹尊者 (1)西天竺國人也。亦名龍勝。始於摩羅尊者得法。後至南印度。彼國之人。多信福業。祖為說法。遞相謂曰。人有福業。世間第一。徒言佛性。誰能覩之。祖曰。汝欲見佛性。先須除我慢。彼人曰。佛性大小。祖曰。非大非小。非廣非狹。無福無報。不死不生。彼聞理勝。悉回初心。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五)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五)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1)華氏國人也。初為外道。有徒三千。通諸異論。後於馬鳴尊者得法。領徒至西印度。彼有太子。名雲自在。仰尊者名。請於宮中供養。祖曰。如來有教。沙門不得親近國王.大臣權勢之家。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四)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四)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1)華氏國人也。姓瞿曇氏。父寶身。既得法於脇尊者。尋詣波羅柰國。有馬鳴大士迎而作禮。問曰。我欲識佛。何者即是。祖曰。汝欲識佛。不識者是。曰。佛既不識。焉知是乎。祖曰。既不識佛。焉知不是。曰。此是鋸義。祖曰。彼是木義。祖問。鋸義者何。曰。與師平出。馬鳴却問。木義者何。祖曰。汝被我解。馬鳴豁然省悟。稽首皈依。遂求剃度。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三)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三) (1)提伽國人也。姓毗舍羅。既受八祖付囑。後至中印度行化。時有長者香葢。攜一子而來。瞻禮祖曰。此子處胎六十歲。因號難生。甞會一仙者。謂此兒非凡。當為法器。今遇尊者。可令出家。顺文:九祖伏驮蜜多尊者是提伽国人,姓毗舍罗,受八祖佛陀难提尊者付嘱正法眼藏,后至中印度行化。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二)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二)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1)迦摩羅國人也。姓瞿曇氏。頂有肉髻。辯捷無礙。初遇婆須蜜。出家受教。既而領徒行化。至提伽國毗舍羅家。見舍上有白光上騰。謂其徒曰。此家有聖人。口無言說。真大乘器。不行四衢。知觸穢耳。言訖。長者出致禮。顺文:八祖佛陀难提尊者是迦摩罗国人,姓瞿昙,顶有肉髻,辩才无碍。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一)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一) 顺文:七祖婆须蜜尊者是北天竺国人,姓婆罗堕,常服净衣而执酒器,游行街市,或吟诗或啸吼,世人谓之狂。遇到六祖弥遮迦尊者为其宣示如来授记,自省前缘,弃器出家,受法行化,至加魔罗国广兴佛事。
  • 中华十大文明智慧 中华十大文明智慧 在中国国学文化中,经典的名句比比皆是。这些经典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国人品质和内涵的一种代表,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这十句最具智慧的国学精语。
  •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十二)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十二)  癸酉,仇士良以左卫上将军、内侍监致仕。其党送归私第,士良教以固权宠之术曰:“天子不可令闲,常宜以奢靡娱其耳目,使日新月盛,无暇更及它事,然后吾辈可以得志。慎勿使之读书,亲近儒生,彼见前代兴亡,心知忧惧,则吾蜚疏斥矣。”其党拜谢而去。
  •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十一)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十一)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十)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十)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九)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九)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八)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八) “胠箧”的意思是打开箱子,强盗如果想拿箱子里有宝贝,有时候不用打开箱子,直接把箱子搬走,这样不但宝贝归他,连盛放宝贝的箱子也有了。本来箱子用来防盗,结果反而方便了强盗,那这箱子究竟还要不要准备呢?
  •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七)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七)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六)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六) 《列子·说符》篇,讲的是和“说”有关的规则,怎么说话?怎么表达?韩非子写了一篇《说难》,只是站在“游说”的立场之上,虽然入木三分,但是局限于个人职业发展,并未涉及教育精神,而《列子·说符》篇的“说”则更加立体广大,相对而论,以文观之,列子的见识、格局、气度、德行都远在韩非子之上。
  •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五)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五)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做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巨贼。
  •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四)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四) 初次听闻《大藏治病要》是在拜读南公怀师瑾讲述的《药师佛的济世观》(南怀瑾选集第七卷)之时,书中记载南公怀师瑾在讲课时印发《大藏治病要》给当时听课的同学们,并一再叮咛有机缘就将此文影印给更多人,这是做人品性的标准,可返照内心,自我检点修正。
  •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三)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三) 每读《出师表》,不自觉泪流满面,满篇的赤城之心,知遇之情、计远之虑,坦坦荡荡,诚诚恳恳,洋洋洒洒,无半字幽怨,无一丝气馁,无一分矫揉造作。彼时曹操正开创建安文学,曹子才高八斗,建安七子各领风骚,或体气高妙,或气势高俊,或情衰俗怨,或自然畅达,一度成为天下士子争相模仿的时尚文风,然而诸葛亮却以朴实无华,一字重千斤的笔法书成《出师表》,这既是北上破军讨伐曹操的檄文,也是以文采破建安文风的战书,史海钩沉,大浪淘沙,建安文风早已缥缈无迹,而《出师表》终成千古奇文,在军事上的北伐,诸葛亮失败了,然而在曹操引以为傲的文风上,诸葛亮已决胜于千里之外,千年之远。
  •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二)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二) 在夜深人静时,文天祥应该也很感伤:我一身才气,为什么不早生一百七十年,感受那个“北宋五子”熠熠生辉的时代,我也可以诗文享誉天下,说不定也可以开宗立派,讲学育人;我也有治国之能,为什么不早生一百六十年,我可以帮助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积贫的政局;我也有治军打仗的本领,为什么不早生一百零五年,岳飞精忠报国,我可以和他一起壮志饥餐胡虏肉,挥军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
  •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一) 五行教授法-气质所鉴(一) 柔日读史 刚日读经   清代学者钱大昕曾自撰对联“有酒学仙无酒学佛,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后被曾国藩引用,改为“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以劝诫子弟,再其后又被冯友兰引用,并改为“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自此以后,此句逐渐成为了蒙馆教学与书阁读书的心法之一。
  • “利字诀”身心相应(下) “利字诀”身心相应(下) 不爱讲话,不善于表达情绪,内心压抑,如何调整? 此种心境是“堵”,以“气”来论,此气象是生机滞凝,如同一棵树栽在了花盆里,生机受到抑制。这类情形大多是他(她)的身边一定有一种力量在压制他(她)的内心,在调整孩子(学生)之前先分析一下他(她)的成长环境,身边是谁比较强势,是什么事情在哪个点造成了内心拥堵,耐心倾听他(她)的声音,鼓励表达,甚至是鼓励哭出来,这都是打开内心的方法。
  • “利字诀”身心相应(中) “利字诀”身心相应(中)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影响了整个西方的文化属性,本来以物竞天择来解释物种演变,却加上了“弱肉强食”的竞争规则,更在生存基点上强调“优胜劣汰”,加剧了竞争,其弊端是为一己私欲可不择手段竞争,甚至消灭他人的生存权利,以供一己欲壑。
  • “利字诀”身心相应(上) “利字诀”身心相应(上) 《资治通鉴·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篇,嬴秦苛政,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各路起义诸侯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刘邦率军西进,先入函谷关,破咸阳,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悉除去秦法”,苛政繁律久已,民心紧绷,怨声载道,刘邦以黄老之术放松而治,秦民大喜。
  •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利在责难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利在责难 以史为鉴,责“不利”之欲   治大国若烹小鲜,育人之法亦可读史明鉴,“修身”如同“变法改革”,纵观史册,革新改良,一定要自上而下,以君行王道,垂范天下,上下同心,最终移风易俗,则民从之。若由下而上推动,是谓革命起义,要推翻重组,比革新改良要动乱而血腥得多,但民从之。王莽之败,乃孤勇强行,突变而急,王安石之失,乃未垂范天下,上下不一,最终都以“民曰不便”而废。戊戌变法,六君子之死,谭嗣同以此身警醒世人晚清只可革命推翻,不可妄想变法革新。
  •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利字诀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利字诀 木生火,其位在南,炽若暖阳,身心相应,自利利他。   五行从金起,金生丽水,水生木,木生火,至此文而有破字诀,低字诀,生字诀,利字诀,一路而行,破土耕种,低头扎根,萌芽而生,趋利而荣,这是一颗种子的生长过程,也是修身育人之法,象形取意,身心自然,最终在自我、家庭、社会、志向、未来和现实中建立一种生态平衡。
  •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生字诀:此心何处有生机?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生字诀:此心何处有生机? 《韩非子·说难》篇,是春秋战国时代说客谋士的职场心理报告,彼时诸侯向全天下招募人才全靠举荐和自荐,向各位诸侯证明自己的能力全靠在面试时一张嘴的说辞,既要有口才,能言善辩旁征博引证明自己读书多,又要谦卑而不献媚,不失自我的气度且甘为人臣效劳之态,进策献言若激进刚猛,恐诸侯不敢贸然尝试又担心自己被他国所用而招杀身之祸,进策之言若迂回暗喻辄止,又担心诸侯不明深意觉得自己认知浅薄而闭门谢客,最重要的是该如何揣摩各位诸侯的需求,投其所好,有需既有缺,有缺则为不平,有需才有求,有求则有生机,所以韩非子著述此篇,即言游说之难,又言生机难觅。
  •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生字诀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生字诀 “木”的属性和我们东方的文化特质极为相像,盘根错节的交织,生生不息的繁衍,就像宗族社会的人际关系纽带,和越挫越勇的强大生命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每个时代的节点总会有这样不流俗众的英才,但往往也难得善终,道家因此规劝“功成身退”;天地同源,一衣带水,木以顺应天地规则而生,将规则承袭用于人事,或曰效法天地,或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故有诸子百家同生于“道”,万物同根。
  •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低”字诀,有为人(下)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低”字诀,有为人(下) 低弱积行,是指教导孩子(学生)首先尊重弱小,对待弱小的态度,就是一个人变成强者之后对待世界的态度,在此建立“仁心”。其次,带领孩子去感受社会最底层人的生活方式,以吃苦明白学习对人生的意义,在此去“岁富子弟多赖”的教育顽疾。
  •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低”字诀,有为人(中)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低”字诀,有为人(中) 人的一生有没有事业那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但是如果没有事业心,绝对不可能有事业,没有事业心的人,一生也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事业心的基础是仁心,是为集体、为社会的救人助人,解决问题之心。
  •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低”字诀,有为人(上)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低”字诀,有为人(上) “低”字诀,不为功利计   只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性”可移吗?并不是不可移,只是非刻骨铭心、痛彻心扉不能为之。如果跳过人性,即为形而上,是不知生焉知死,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吾辈立身教育在此“知止”!
  •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低字诀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低字诀 我们这个时代,孩子们受家庭关爱厚重,因其自我、自利、自私之心强,故取“容仁”以教之分享、包容,有容人之心,如此成器量之大;因物质条件丰富,吃苦甚少,故取“尊微”教之谦卑以能“尊重弱小”,教之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以能“小题大做”,如此成器量之高;因要成其担当与责任心,故取“利他”以教之“后其身而身先”的领导力,如此成其远见。
  • 【行文馆-入心教授法】从一首诗开始(下) 【行文馆-入心教授法】从一首诗开始(下) 先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让你的孩子(学生)洗干净手坐下来,让他\她默写出一首古诗,一定要是古诗,不是随便一段话,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写成什么样都可以,一气呵成,不可以撕毁重写。   写好后,你自己端详这首诗,先感受一下这个小生命,字如其人,这一瞬间这首诗和孩子的内心是气息一样的,仔细感受三分钟,不要看字工整与否,而是忽略字体去感受,你可以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 【行文馆-入心教授法】从一首诗开始(上) 【行文馆-入心教授法】从一首诗开始(上)  在《五行教授法-破字诀》开篇时曾为此文埋下伏笔,“五行教授法”是古典“修身”教育里一种修正身心的方法,犹如为树木修剪横生旁枝,清除病虫,以“修”为正,带领学童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是为训蒙,以“蒙”为正,此二者教授方法不同,故此说明。
  •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教育家的阴阳之道(下)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教育家的阴阳之道(下) 老子将这世间规则用于人事,发现生死兴衰,存亡兴盛,都不能恒常,变化周流不定却有两个极点,这两个极点也是两种能量,相对,相反,相抵,相生,所以老子每谈一件事,都要列出相反的两种能量,言静躁、言雌雄、言福祸、言洼盈、言有无、言难易,这两种能量展现出发散和收缩两种力量,一放一收,一生一灭,对举有无,互相消长。
  •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教育家的阴阳之道(中)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教育家的阴阳之道(中) 孟子早于荀子,孟子书中自言“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人性本不善不恶,也本善本恶,孟子只讲了一半,他不能把话全说完,也不能把事情全做完,他要给后来者机会,把这道统续接,他要等“有朋自远方来”,如果后来者无人,那这儒门也即将没落。
  •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教育的阴阳之道(上)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教育的阴阳之道(上) 是天地、日月、男女、生死、冷热、上下、刚柔、盈虚、正负、明暗、升降、否泰、好坏、消长、阴阳,总有两种能量赋予某一个事和物之上,相推相荡,交替为继,互相消长,衍生万象。   这气象万千是生老病死,是春夏秋冬,是否极泰来,是福祸相依,是日升月落,是此消彼长,是循环不息,是人性善恶,天地之内,万物皆刍狗,无一例外。
  •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破字诀 讲课兵法(三)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破字诀 讲课兵法(三) 曾子从孔子手中接过了儒门道统的重任,孔子传于曾子《孝经》,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仁”与“礼”可能无法人人做到,无法让所有人认同,但宗亲社会一定需要“孝”,什么王道、霸道、纵横道、兵道、诡道,只要是人就有爹娘,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回到家都需要孝道,孝是民心所向,让上下老幼皆没有怨言。
  •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破字诀 讲课兵法(二)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破字诀 讲课兵法(二) 教育之用,柔日读史,刚日读经,心志低落时可读史书,微言大义能激荡内心豪情,力量为捭,为开;心志燥满时可读经文,道形而上能为内心平添几分清凉,力量为阖,为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谦逊求学,是汲取,力量为捭,为开;见贤思齐焉、吾日三省吾身,是谦逊自省,是洗涤,力量为阖,为闭。
  •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破字诀 讲课兵法(一)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破字诀 讲课兵法(一) 破,五行属金,主破开局面,不破不立,立而重生。   “破”之法可用于修身教育,其法取自文章破题三视角,名曰:破意、破句、破字。“破字诀”也可以兵法之能用于谈话、讲课、教学、行事,其法有三,在此命名曰:天子牧野、文相驭势、将军破阵。应用说明取自《战国策》、《史记》、《古文观止》等,希望能对老师用于教学育人时,在讲课、谈话、演讲上有所帮助,纵有点滴裨益,亦不枉此心。
  •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如何“破题”施教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如何“破题”施教 五行-破字诀   破,五行属金,主破开局面,不破不立,立而重生。“破”之法,取自文章破题三视角,名曰:破意、破句、破字。破其意,建立成长信任,愿意改变;破其句,改变状态,培养习惯;破其字,一事一念,自觉自行。
  •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破字诀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破字诀 医家有言,肺开百脉开, 是说肺是气门,是调整所有脉络的门户,所以治病一定要把肺调整好。肺属金,金主破,破势,敢于打开局面,敢于打破现状,不破不立。人要成就一番事业,要有足够的精力为先,精力旺盛方能披荆斩棘,精主肾,肾属水,肾之所需为水气,水之源头为金气,金生丽水,肺属金,故补肾先补肺,五行从金起。
  •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不以方法论 【行文馆-五行教授法】不以方法论 相传,曾国藩有十三件本事,现在只留下《冰鉴》的相人之术和《曾国藩家书》的齐家之法,其余是十一件本领尽数遗失,不曾传下。曾国藩是一个通达儒释道且极具智慧的人,留给后人的书,自然有他的深意,用在教育上大有裨益。
  • 万行法师开示:什么是佛教?我把佛教分成三个层次。 万行法师开示:什么是佛教?我把佛教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佛事,譬如祭祀、祈福、祷告、礼拜、诵经等,属于纯宗教的层面。   第二个层次是佛学,属于知识的层面、哲学的层面、逻辑的层面。   第三个层次是佛法,是帮助大家破无明、了生死、脱离轮回的,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问题。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十)   六祖彌遮迦尊者 (1)中印度人也。既傳法巳。遊化至北天竺國。見雉堞之上有金色祥雲。歎曰。斯道人氣也。必有大士為吾嗣。乃入城。於闤闠間有一人手持酒器。逆而問曰。師何方來。欲往何所。祖曰。從自心來。欲往無處。曰。識我手中物否。祖曰。此是觸器而負淨者。曰。師識我否。祖曰。我即不識。識即非我。復謂之曰。汝試自稱名氏。吾當後示本因。彼說偈答曰。我從無量劫。至于生此國。本姓頗羅墮。名字婆須密。 顺文:六祖弥遮迦尊者是中印度人。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九)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九) 五祖提多迦尊者 (1)摩伽陀國人也。梵語提多迦。此云通真量。初生之時。父夢金日自屋而出。照耀天地。前有大山。諸寶嚴飾。山頂泉涌。滂沱四流。後遇毱多尊者。為解之曰。寶山者。吾身也。泉涌者。法無盡也。日從屋出者。汝今入道之相也。照耀天地者。汝智慧超越也。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八)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八) 四祖優波毱多尊者 (1)吒利國人也。亦名優波崛多。又名鄔波毬多。姓首陀。父善意。十七出家。二十證果。隨方行化。至摩突羅國。得度者甚眾。由是魔宮震動。波旬愁怖。遂竭其魔力。以害正法。尊者即入三昧。觀其所由。波旬復伺便。密持瓔珞縻之于頸。及尊者出定。乃取人狗蛇三屍。化為華[鬘-又+万]。耎言慰諭波旬曰。汝與我瓔珞。甚是珍妙。吾有華[鬘-又+万]。以相酬奉。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七)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七)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1)摩突羅國人也。亦名舍那婆斯。姓毗舍多。父林勝。母憍奢耶。在胎六年而生。梵語商諾迦。此云自然服。即西域九枝秀草名也。若聖人降生。則此草生於淨潔之地。和修生時。瑞草斯應。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六)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六)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六)   雪山有五百仙人。覩茲瑞應。飛空而至。禮尊者足。胡跪白言。我於長老。當證佛法。願垂大慈。度脫我等。尊者默然受請。即變殑伽河悉為金地。為其仙眾說諸大法。尊者復念。先所度脫弟子應當來集。須臾。五百羅漢從空而下。為諸仙人出家授具。其仙眾中有二羅漢。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
  • 佛教的布施学 佛教的布施学 许多人学佛有个毛病,好高骛远,一上来就要成佛,连天人都不在话下了。其实,佛法是五乘道,首先是人天乘,先从做人开始,人做好了,才有可能升天。小乘里头特别注重这一点。然后一步步从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修行,最后进到佛乘,证道成佛。
  • 福祸相依的辩证思想 福祸相依的辩证思想 老子想要告诉人们,身处逆境中,要百折不挠,不可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努力拼搏越过高山,也许山的那一边就是辽阔大海;身处顺境,更要谨慎,切忌狂妄自大、得意忘形,警惕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让好事也变成了坏事。
  •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真正的善良应该像水一样,纯洁无暇,清透流通。像水一样柔软细腻,滋润万物却不求回报。
  • 《道德经》第五章理解 《道德经》第五章理解 凡事皆有因果。如果能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就能找出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解决相应的问题。
  • 《道德经》第四章理解 《道德经》第四章理解 不管生活中我们发生了什么,放下习惯性的思维,回到自己的能量中心,我们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展现最大的利益,看到更多的可能。
  • 《道德经》第三章理解 《道德经》第三章理解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 《道德经》第二章理解 《道德经》第二章理解 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对立面,有好就有坏。这些都是自然本来就存在的规律,有一个出现另外一个也会出现,即是相互存在又相生相克。
  • 为什么要学《道德经》? 为什么要学《道德经》? 《道德经》内容涵盖丰富,所达到的境界引人入胜,魅力经久不衰,其作用无穷无尽。
  • 相濡以沫说的是爱情吗 相濡以沫说的是爱情吗 现在一提到相忘于江湖,很多人都会将之归类于爱情的指导。实际上这句话出自《庄子·大宗师》(亦见于《庄子·天运》中),原文乃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致是说泉水干涸,两条鱼被困在干涸的陆地上,用呼出的气息和唾沫互相湿润暂求生存,然而这样苟且活着,还不如各自逃生到江河湖海里去。
  • 庄子的“佛系”人生 庄子的“佛系”人生 所谓生死之外无大事,由一个人面对生与死的态度最能了解一个人的思想。那么“佛系”的庄子是如何做的呢?
  • 庄子的幸福论 庄子的幸福论 《庄子》一书被后来我国明末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赞为“六才子书”,与《史记》等并列,可见其书的地位与影响。
  • 《庄子》教会我们的五个道理 《庄子》教会我们的五个道理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 宋明理学究竟是什么? 宋明理学究竟是什么? 若要说宋明理学的思想核心,那就是伦理道德。二程认为圣人其实人人可做,只要注重修行每个人都可以达到最高的道德标准。无论“格物”还是“格心”,“存理去欲”还是“存心去欲”,都是在告诫人们一定要注重自我的修行,提升自己的道德标准,才能成为圣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 南怀瑾讲:一心不乱 南怀瑾讲:一心不乱 韩愈说过两句话很有道理:“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一个人穷困无立锥之地,没钱穿衣吃饭,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喊我的天啊!有时候不小心受了伤,或是给人打伤,痛极了,哎呀我的妈,自然呼叫出来。人一到紧急危难的关头,这一念强烈的寻求依靠之心,正是我们念佛求生西方的根本。要以这样的心境来念,才是真正的念佛。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五)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五) 二祖阿難尊者 (1)王舍城人也。姓剎利帝。父斛飯王。實佛之從弟也。梵語阿難陀。此云慶喜。亦云歡喜。如來成道夜生。因為之名。多聞博達。智慧無礙。世尊以為總持第一。甞所讚歎。加以宿世有大功德。受持法藏。如水傳器。佛乃命為侍者。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四)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四) 涅槃經云。爾時世尊欲涅槃時。迦葉不在眾會。佛告諸大弟子。迦葉來時。可令宣揚正法眼藏。
  • 儒学里的礼和仁到底指什么? 儒学里的礼和仁到底指什么? 在中华文明智慧中我们常常提到“周礼”​,孔子一生都主张恢复周礼,“周礼”就是周公所制定的礼乐制度,儒学的核心是礼和仁的思想。
  • 孔子有何修身修心之道 孔子有何修身修心之道 孔子一生勤于治学,自强不息,在中华文明智慧传播过程中成就卓著。他活了73岁,可谓身健寿长。他的修身修心之道是什么呢?
  • “温、良、恭、俭、让”是怎样的修养呢? “温、良、恭、俭、让”是怎样的修养呢? “温、良、恭、俭、让”来源于《论语·学而第一》中子禽和子贡的一段对话。描写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他的修养
  • 佛、道与放下 佛、道与放下 放下,在佛教中,就是放下内心的执着,在道家中放下也是指内心的放下。
  • 和光同尘的人生态度 和光同尘的人生态度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 “圣人”和“大家”,都是为了人们心中的理想国度而努力 “圣人”和“大家”,都是为了人们心中的理想国度而努力 之所以我们中华文明里有诸子百家学说,是因为我们古人的大爱之心,治国救世理想之志。
  • 儒家和墨家的“爱”与法家的“剑” 儒家和墨家的“爱”与法家的“剑” 诸子百家,各个主张千差万别 ,各有优缺点,对于不同的时代,各有优点和可取之处。
  • 墨家的大爱和法家的“剑” 墨家的大爱和法家的“剑” 不同的时代,用什么思想治世,要依情况对待。
  • 治世,是向人间撒爱,还是刀剑高悬在头顶? 治世,是向人间撒爱,还是刀剑高悬在头顶? 治世之道,依世而行,是用爱还是用法,都要依情况偏重于一方。
  • 儒家、墨家和道家,以爱而行 儒家、墨家和道家,以爱而行 如果一个学说脱离了人们的心里接受成都,那它就不会流传于世
  • 救世先救人,救人先救心 救世先救人,救人先救心 无为而治,依心而行,庄子学说根本。
  • 墨家反对儒学,庄子干脆反对他们两家 墨家反对儒学,庄子干脆反对他们两家 墨子不赞成儒家学说,庄子干脆儒家和墨家学说都不赞成
  • 能说出的学说才能够经历人类和时间的大浪淘沙 能说出的学说才能够经历人类和时间的大浪淘沙 凡是经典儒学,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学说,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三)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三) 一)世尊臨入涅槃。文殊大士請佛再轉法輪。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邪。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二)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二) (一)世尊甞在尼俱律樹下坐次。因二商人問。世尊還見車過否。曰。不見。商人曰。還聞否。曰。不聞。商人曰。莫禪定否。曰。不禪定。曰。莫睡眠否。曰。不睡眠。商人乃嘆曰。善哉。善哉。世尊覺而不見。遂獻白[疊*毛]兩段。
  • 仁爱和兼爱 儒家和墨家的尖峰对决 仁爱和兼爱 儒家和墨家的尖峰对决 不管什么学说,先让人活着,这是最基本的。
  • “救世”的圣坛,儒家和墨家的登峰之路的矛盾之处 “救世”的圣坛,儒家和墨家的登峰之路的矛盾之处 圣坛是救世的终点,圣人们的起点却有不同。
  • 圣坛之上,皆是艰苦修行 圣坛之上,皆是艰苦修行 孔子的学说和礼乐教育,就连自己的学生都难以克己履行,无怪乎墨家首先反对。
  • 孔子的圣坛上的救世之道 孔子的圣坛上的救世之道 孔子的价值观的基础是仁爱,可是儒家、道家、法家,全都站出来反对他!
  • 孔子最后的遗愿 孔子最后的遗愿 道路险且长,如何到达心中的圣地
  • 佛说:十不求行 佛说:十不求行 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上有许多创新,主要的有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以及顿悟、十玄、六相和三观等。 
  • 佛家说的放下,你知道是什么吗? 佛家说的放下,你知道是什么吗? 在很多情况下,不要说什么放下、空之类,无知者空谈放下,那么请问-又放下了什么呢?首先要明白的是-拿起和放下是个正常而自然的顺序,也就是先拿起,而后放下。
  • 道与心 道与心 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
  • 古人对“高考”的祝愿 古人对“高考”的祝愿 在古代,临近考试的古人会通过诸多“讲究”来博一个“好彩头”,祈愿自己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 道教中“一”到“九”所暗藏的玄机 道教中“一”到“九”所暗藏的玄机 说到数字,没有人不熟悉。从“一”到“九”,在我们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之前,恐怕已经先学会写了。数字很简单,尤其是从“一”到“九”的九个数字,连三岁的孩子都会数。但是,如果把这九个数字放在道家文化中,就不简单了。在道家文化中,从“一”到“九”,都有隐藏的奥秘。
  • 我见诸位皆圣人,料诸位见我应如是 我见诸位皆圣人,料诸位见我应如是 “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 自知者明后贤 自知者明后贤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 “精于算计”“心狠手辣”的法家 “精于算计”“心狠手辣”的法家 历史上记载的统治者们都在暗暗地偷练法家的功夫。他们表面上练习儒家武功,有时候练练道家功夫,但背地里练习法家功夫的努力从来也没有中断过,这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因为,相对于讲“仁义”的儒家,讲“无为”的道家,讲“慈悲”的佛家,法家强调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这样使统治者们治国理政变得直接和干脆——对老百姓来说,你可以不听话,但是你不能不要头——法家就是运用法治思想治国的学派。法家是中国哲学江湖上的第四大门派。虽然势力没有儒道佛三家的势力大,但其思想却备受历代统治者青睐。统治者们不敢明火执仗地运用法家的思想。
  • 秦始皇和法家究竟谁坑了谁?先秦法家的“正义观”有一大硬伤 秦始皇和法家究竟谁坑了谁?先秦法家的“正义观”有一大硬伤 诸子百家中的法家对比其他的家的思想相比之下发育相当缓慢,它虽然早在夏商时就已经萌芽,可是直到战国时才真正成熟,只能算道家、儒家的小字辈,但法家幸运的是遇到了秦国。随着秦国不断强大和一统天下,法家后来居上成为治国平天下之学。而老大哥儒家却踉踉跄跄遭遇焚书坑儒,与它的仁义道德一同葬身火海。
  • 法家、墨家、纵横家、兵家、杂家、计然家等代表人物纷纷入秦助战 法家、墨家、纵横家、兵家、杂家、计然家等代表人物纷纷入秦助战 秦国自孝公发出求贤令后,全国各地包括东方列国人才如过江之鲫纷纷入秦,当时的场景盛况空前,为当时强大的秦国崛起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尤其令人称奇的是法家、墨家、纵横家、计然家、兵家、杂家等代表人物,亦入秦擘画统一大业,为秦并天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诸子百家之「法家」 诸子百家之「法家」 至战国末期,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法家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
  • “寡欲”“自然”;修炼凡心 “寡欲”“自然”;修炼凡心 "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 成玄英 疏:"彼二人情事难识,修己德行,无有礼仪,而忘外形骸。"
  • 道文化角度看自由 道文化角度看自由 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和处理鬼神信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万行法师:人生三问,你是有知识,有能力,还是有境界? 万行法师:人生三问,你是有知识,有能力,还是有境界? 人生有三问,你们问问自己,你是有知识,还是有能力,还是有境界?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一)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一) (一)世尊因文殊忽起佛見.法見。被世尊威神攝向二鐵圍山。 顺文:文殊菩萨忽然生起佛见与法见,世尊即用威神将其贬向二铁围山。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十) (一)世尊因地布髮掩泥。獻華於然燈。然燈見布髮處。遂約退眾。乃指地曰。此一方地。宜建一梵剎。時眾中有一賢于長者。持標於指處插曰。建梵剎竟。時諸天散華。讚曰。庶子有大智矣。
  • 佛看宽容 佛看宽容 宽容也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能够宽容别人的人,其心胸像天空一样宽阔、透明,像大海一样广浩深沉。
  • 为什么周公能够名传千古 为什么周公能够名传千古 现在的中国物质与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从指间划过,人们渐渐因为科技迷失了自我,丢失了历史的根本。历史,可以说成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奋斗过程。虽然很轻柔没有触觉,但是却在历史的磨盘上留下辉煌耀人的痕迹。
  • 《道德经》教你成为有福之人 《道德经》教你成为有福之人 人常说希望有福气,即希望得到好的运气。
  • 周公真的能够入梦启事吗 他到底是何许人也 周公真的能够入梦启事吗 他到底是何许人也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做过很多种梦,有的人在梦中梦到或相似的场景、或者突然在现实中觉得梦到过这个相似的场景而产生困惑。当自己梦到美好的事情时,心里面就会特别高兴,如果梦到一些不太好的场景,心里也会跟着非常焦虑。比如说在怀孕时梦到漂亮的动物之类的,就会觉得这个寓意比较美好,反之,如果梦到已经不在人世的人,心中就会有一股不安的感觉。人们也非常愿意相信每个梦境都有一些预兆,就像梦见漂亮动物的孕妇,相信自己的胎儿健康生长一样。这些所谓的预兆全都原始于周公。可是大家是否知道,周公的军事能力和治国能力都非常强,曾经对国家有过很大的贡献。
  • 《道德经》:正直坦率,个性且有自己的微光 《道德经》:正直坦率,个性且有自己的微光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共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老子著。
  • 万行法师:通达两法,才是成功的学佛人 万行法师:通达两法,才是成功的学佛人 好多人学佛以后就变得与众不同,不像世间人了,好像从外星球来的。无论你是学佛、学道、学神、学儒,还是学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等,从本质上讲都是没有区别的。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九)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九) (一)世尊因耆婆善別音響。至一塚間。見五髑髏。乃敲一髑髏問耆婆。此生何處。曰。此生人道。世尊又敲一曰。此生何處。曰。此生天道。世尊又別敲一問。此生何處。耆婆罔知生處。 顺文。耆婆善别音响,到一坟地见到五个骷髅,世尊于是敲一骷髅问耆婆:“此人生从何来?”耆婆答:“此人生自人道。”世尊又敲了一个骷髅问:“此人生从何来?”答:“此人生自天道。”
  • 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 "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朗然,即如如佛。"
  • 浅谈阴阳与和 浅谈阴阳与和 ”伏羲氏定天地,分阴阳。“
  • 道教的创始人是谁? 道教的创始人是谁? 道教(也称道家)是中国哲学属于老子(约公元前500年),其从民间发展宗教的人主要在中国农村,并成为唐朝下的国家官方宗教。所以,道教既是哲学,也是宗教。
  • 超越“超绝的心灵学” —探索儒家心灵哲学开展的新路径 超越“超绝的心灵学” —探索儒家心灵哲学开展的新路径 儒学现代转型的任务,不仅是要超越宋明儒学之伦理学与政治学,更根本的是要超越宋明儒学之心灵哲学,实现儒学心灵哲学的新开展。新型儒家心灵哲学的开展应在“显相论(本源论)摄实相论(本体论和广义知识论)”的思想视域下展开,以显相观(本源观、真情观)为根本思想方法,主张“知识出于真情,用于真情”。这种新型的儒家心灵哲学将不再是以先天德性为基础、以实现心灵超越为目标的“超绝心灵学”,而是以本真情感为基础,注重研究常人经验心灵之性质及其伦理、政治应用的经验心灵学。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八)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八) 世尊一日勑阿難。食時將至。汝當入城持鉢。阿難應諾。世尊曰。汝既持鉢。須依過去七佛儀式。阿難便問。如何是過去七佛儀式。世尊召阿難。阿難應諾。世尊曰。持鉢去。 顺文。一天世尊对阿难说:“饭时将至,你该入城持钵了。”阿难应诺。世尊说:“你既然持钵,应依过去七佛仪式。”
  • 墨家隐灵教的传说,现今正宗的墨家传承者:成义堂与堂匠班 墨家隐灵教的传说,现今正宗的墨家传承者:成义堂与堂匠班 已故的罗其湘教授一直在研究徐福东渡及徐福故址,在84年于《光明日报》刊登《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的发现与考证》,此文在当时似乎没有受到国内学术界重视,但却轰动了海外学者,不过此文刊登之后,罗其湘教授收到一位民间学者的来信,信中说他看过两份墨家末代钜子的遗语与及一封作者不详的家书手抄本,当中涉及许多墨家流传与徐福东渡的秘闻。
  •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 何谓墨家十策? 何谓墨家十策? 在当时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为政治理想寻求治世良方,纷乱著说根究,百家争鸣,稷下学宫也为这一思想荟萃供应了出色的温床。现出了许多思想家和科学门户。墨家便是其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
  • 余秋雨说,墨子,墨家,中国亏待了你们,因此历史也亏待了中国 余秋雨说,墨子,墨家,中国亏待了你们,因此历史也亏待了中国 2016年8月16日,我国发射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标志着中国量子科技已经走在了世界的最前面,这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 神秘的墨家,为何昙花一现后,消失近2000年,直至新中国成立? 神秘的墨家,为何昙花一现后,消失近2000年,直至新中国成立? 华夏大陆百家争鸣,诸子四处奔波,是为了完成缥缈的政治思想。特别以道、儒、墨、法四家最为出名,其中墨、儒、道三家又是构成中国古代三大基本哲学体系的根底,由此可见墨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仍是十分活泼的。可是自战国时期今后,墨家整体却是奥秘的人间蒸发,匿迹两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人们才在坟墓的陪葬品中一点一点的知道这个来自两千年前的光辉集体所要表述的思维。那么墨家为何会忽然消失呢?咱们先从墨家所阐述的几个首要思维入手,探讨一二。
  •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看后恍然大悟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看后恍然大悟 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由孔子创立。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儒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 禅心禅语 禅心禅语 我们世人纠结的事情太多,以至于我们往往会忘记了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们都需要静下心来,对世界表达善意,只要世界才会对我们更加友好。
  • 千年谜团:墨家在中国为什么消失得这么彻底? 千年谜团:墨家在中国为什么消失得这么彻底? 曾经有一群人,他们信奉的学说足以与儒家相抗衡,搞得儒家传承人孟子相当紧张,对他们的学说进行了无情的攻击。
  • 这些《金刚经》名句,你听过吗? 这些《金刚经》名句,你听过吗? ”听《金刚经》的人要把身体变得像金刚那么坚固,把志愿和心都像金刚那么锋利,你的智慧要像金刚那么光明,一定要领受这个般若的妙量,你身体力行,才朋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到彼岸!“
  •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我们不能以我们普通人的想法去踹度圣人和伟人的思想,而是要通过自己对他们传播的精神进行解读,才能真正去了解他们。
  • 正义女神:九天玄女 正义女神:九天玄女 ”九天九天,玄女真仙,头载金盔,脚踏火轮,身骑白鹤在云间,手持宝剑斩妖精,临凡济度救良民,何神不伏,何鬼不惊,亲身下降,救济万民,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仙宫灵洞,显凡救世,玄珠妙道,玄女娘娘,兴儒度世大慈尊。“
  • 儒家十三经有哪些(下) 儒家十三经有哪些(下) "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忠孝思想、恕的思想、伦理思想都来源于儒家思想。"
  • 儒家十三经有哪些(中) 儒家十三经有哪些(中) "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忠孝思想、恕的思想、伦理思想都来源于儒家思想。"
  • 儒家十三经有哪些(上) 儒家十三经有哪些(上) "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忠孝思想、恕的思想、伦理思想都来源于儒家思想。"
  • 天师老祖,张道陵 天师老祖,张道陵 “人生在世,不过百岁,光阴荏苒,转瞬便逝。父母隆恩,妻不厚爱,也随时而消失。君臣之恩,谁见长久?请转告圣上,只要清静寡欲,无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有何用?我志在青山中!”
  • 百家争鸣,儒家八派 百家争鸣,儒家八派 “孔子之文满天下,孔子之道满天下。”
  • 儒家思想是怎样进一步发展的? 儒家思想是怎样进一步发展的?
  • 《道德经》里的这五句要知道 《道德经》里的这五句要知道 周朝衰落之际,老子辞官离去,经函谷关时,县令尹喜恳请他著书传世,于是老子写下五千余言,即传诵千古的《道德经》。
  • 汉武帝时代学术文化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代学术文化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所谓“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缩写。经相关专家、学者考辨,董仲舒并未向汉武帝提出过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建议。
  • 诸子百家争鸣:中国思想百花齐放 诸子百家争鸣:中国思想百花齐放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思想家,游走各国,发表自身的政治理念,进而形成各式学派林立的局面,史称“诸子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比如,孔子的学说,为历代君王所受用,影响深远,至今人们都有学习儒家经典的经验,当作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家人治论的要旨在于:圣贤决定礼法;身正则令行;法先王,顺人情。儒家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强调礼治,在德与法的关系中强调德治,在人与法的关系中强调人治。自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作为意识形态成为古代社会的思想基础,而后世之后的儒家学说一直没有断绝,只是根据统治需要和社会国情进行改造,修修补补,可以说儒家学说独霸中国正统思想二千余年。
  • 儒家与酒礼的“仁义礼智信” 儒家与酒礼的“仁义礼智信” 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期。西汉,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阶段,形成了新儒教。明末清初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时期。
  • 《礼记》——一部仁义道德的教科书 《礼记》——一部仁义道德的教科书 《礼记》是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西汉文化甚至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 吾辈之幸事,跨越数百年体悟“知行合一” 吾辈之幸事,跨越数百年体悟“知行合一” 近些年,随着民族复兴之大势,各电视台陆续推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自播出以来,带动了社会上有关中华典籍传承与解读的热潮。
  • 古代先贤哲思里是怎么保护动物的 古代先贤哲思里是怎么保护动物的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平等”……古代先贤的哲思里,蕴藏着朴素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道。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七)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七) (1)佛不仅在人间说法,也在天上说法。(2)只要有能力到欲界第六重天的,包括一切狞恶鬼神,都要来集会拥护正法,不来的,四大天王会强迫来参加集会。
  • [诸子百家有哪些]诸子百家:《儒——详解》 [诸子百家有哪些]诸子百家:《儒——详解》 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爆发,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当熟悉的历史。
  • 周公解梦 周公解梦 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经常被称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因此,周公解梦中的周公,即周公旦。
  • 诡奇多变,庄子的的奇幻想象 诡奇多变,庄子的的奇幻想象 庄子想象奇特而丰富,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 《禅话》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大师 《禅话》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大师 据禅宗的史料的记载,菩提达摩秉着他师父(印度禅宗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的遗教,正当中国南朝粱武帝普通元年、后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五二0年)期间(据《景德传灯录》。[宋本]的西来年表。)到达了中国。
  • 南怀瑾 略讲观音法门 南怀瑾 略讲观音法门 你们到此地来,身心放下,初步练习“静坐”,不可说是来学“禅宗”。现在时代变化太大,禅宗几已不绝如缕,所以这个观念千万不可混淆。至于如何是静坐的姿势?我先请明光法师向诸位报告七支坐法后,再来补充说明。必需先把姿势坐准确了,两足的气脉就容易打通。
  • 道不远人,孔子的器教 道不远人,孔子的器教 中华文明智慧源远流长,儒家文化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那么孔子是如何教育弟子的呢?
  • 美国教科书中的孔子,视角与我们大不相同,却值得深思 美国教科书中的孔子,视角与我们大不相同,却值得深思 其实儒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有深远的影响,各个国家对孔子的儒家思想认识也是不同的,那么在美国是怎么看孔子的呢?
  • 中华禅风的演变 中华禅风的演变 我们讲“参禅”,首先必须确定参禅的根器;也即是说,哪些人适合参禅,哪些人不适合参禅;焦桐可以做琴,不可以做栋梁,楠木可以做栋梁,但不可以做琴。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根机,如果根器不相投,学法就不可能会有成就。
  • 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 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 “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今年国际孔子文化节的主题为“纪念孔子诞辰2572年”,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主题为“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
  • 燃灯佛 燃灯佛 燃灯佛(梵语Dīpaṃkara,音译提和竭罗、提洹竭),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因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名燃灯佛。又名锭光佛、定光佛、锭光如来、定光如来、普光如来。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六)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六) 世尊因普眼菩萨欲见普贤。不可得见。乃至三度入定。徧处三千大千世界。覔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佛曰。汝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普眼于是纔起一念。便见普贤。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顺文。普眼菩萨想见普贤菩萨,但见不到,乃至三次入定,遍寻三千大千世界,还是见不到普贤菩萨,就来向佛报告。
  • 南怀瑾解读《心经》 南怀瑾解读《心经》 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未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开始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自己不认识不能度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认识众生,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
  • 《论语别裁》节选(一) 《论语别裁》节选(一) 现在我们有个更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如何了解文化的宝库。因为现在中年以下的人,对此几乎一无所知。尤其现在中学以上到大学的青年,根本不知道中国文化的宝藏。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今天开始讲四书,并从《论语》讲起。
  • 万行法师开示 民族要强大,文化是根本 万行法师开示 民族要强大,文化是根本 佛菩萨不一定是放光动地、脚踏莲花的形象,每一个领域里都有佛菩萨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五)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五) 世尊因有异学问。诸法是常邪。世尊不对。又问。诸法是无常邪。亦不对。异学曰。世尊具一切智。何不对我。世尊曰。汝之所问。皆为戏论。 先顺义。外道问佛:“诸法是常吗?”世尊不答。又问:“诸法是无常吗?”世尊也不答。外道又问:“世尊具一切智,为什么不答我?”世尊说:“你问的,都是戏论。”
  • 王阳明: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王阳明: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特别强调立志之说,重视将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作为人生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说明他在少年时期就立志向学,胸怀远大抱负和理想,并终身为之奋斗和努力。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四)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四) 世尊一日陞座。大众集定。文殊白椎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世尊一日陞座。默然而坐。阿难白椎曰。请世尊说法。世尊云。会中有二比丘犯律行。我故不说法。阿难以他心通观是比丘。遂乃遣出。世尊还复默然。阿难又白。适来为二比丘犯律。是二比丘巳遣出。世尊何不说法。世尊曰。吾誓不为二乘声闻人说法。便下座。世尊一日陞座。大众集定。迦叶白椎曰。世尊说法竟。世尊便下座。
  • 国学—国人的智慧源泉 国学—国人的智慧源泉 近年来,一股国学热潮日渐弥漫大江南北,国人那沉睡已久的民族自豪感逐渐被唤醒,学智慧已成为一种时髦。这也是时代的必然,改革开放四十年,人民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三) 释迦牟尼佛(贤劫。第四尊) 姓剎利。父净饭天。母大清净妙位。登补处。生兜率天上。名曰胜善天人。亦名护明大士。度诸天众。说补处行。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横渠先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横渠先生 张载雕塑张载的思想是宋代儒学德性之治的源头之一,因横渠四句为天下人熟知,后世之人敬称其横渠先生,张载对儒家的命论发展有重要贡献。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二) 即此身心是幻生。那么,现在众生这个五蕴身心是什么?只是幻生,即幻化所生。《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这个意思。既然是梦幻泡影就没有任何真实性,而众生不知,执为自我,所以轮回不息不能解脱。
  • 逍遥游(节选)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一) 明证法师讲《五灯会元》(一) 斯人与佛何殊别。这个人如果有这样的正知正见,有如此的修证,那与佛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这个知见,就是佛的知见。学佛首先要有和佛一样的正知正见,就是无我,人无我和法无我。证得了佛的知见,知见与佛一致,就是开悟。
  • 六祖慧能 六祖慧能 弘忍知道慧能已经彻悟本性,心上的石头跟着放下了,他继续说:「看不清楚自己的本心,学再多的法门都是无用的。如果认清自己的本心,发现自身的佛性,就是佛门中所说的丈夫、天人师,就成佛了。」慧能心领神会,连连点头称是。       
  • 什么是老子的道法自然 什么是老子的道法自然 说到的道家最绕不开的就是老子,老子的代表《道德经》中最著名一句应当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老子所说的道法的自然?
  • 中华文明智慧应当与时俱进,在《春秋》三传中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文明智慧应当与时俱进,在《春秋》三传中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春秋》是儒家五经之一,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春秋”作为一本书的名字,并非源于孔子。在孔子之前,《春秋》一直是先秦时期的一种史书。孔子所在的鲁国,史书就名为《春秋》,别的国家会称其为《梼杌》《乘》等。
  • 为何中国文人要一面尊儒一面讲佛? 为何中国文人要一面尊儒一面讲佛? 代表中华文明智慧结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逐渐成为普遍共识,但是这一处于古今中西之间的大命题绝不可一蹴而就,与儒道、儒佛融合命题一样,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或也需要漫长的历史周期。
  • 儒学中朱熹思想的融合与创新 儒学中朱熹思想的融合与创新 我们都知道在儒学有一个极为特殊的人存在,他就是朱熹,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他是理学大成之人被人尊称为为朱子,当然也有人攻讦他是“伪君子”。今天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在儒学中朱熹思想的融合和创新。
  • 王阳明心学心法:四句二十八字 王阳明心学心法:四句二十八字 王阳明的心学博大精深,因其内涵的深刻与普适而备受推崇。对王阳明心学的入门粉丝而言,以下这二十八个字、四句话是阳明心学的心法。悟透这四句二十八字才能致良知的知行合一。
  • 儒学从孔子到董仲舒 儒学从孔子到董仲舒 儒学能在中国两千年来一直处于显学地位,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董仲舒,他使得汉武帝废除百家独尊儒术,当然也有一个罪莫大焉,还是董仲舒,他是的儒学偏离了根本思想,儒学成了统治阶级压迫百姓的帮凶。
  • 孔子治鲁的儒学考究 孔子治鲁的儒学考究  孔子初治鲁国,见其成效,这也是在他没有成为圣人之前,只是用其智。而首先遭到齐国的妒忌,准备挟持鲁王。孔子又是用其智,才得以抚平。
  • 孔子的德政和仁政 孔子的德政和仁政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的仁政——“去食存信”及“仁甚于水火”。
  • 孔子思想的“五大智慧” 孔子思想的“五大智慧”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孔子是最杰出的文化代表。孔子儒学总体上蕴含着文化、伦理、政治、教育、社会治理方面的五大智慧。它们仍可为今所用,甚至可以为全人类共享。
  • 孔子人格修炼的三重境界 孔子人格修炼的三重境界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皆能修己以成君子。当子路在向孔子求教关于君子的问题时,孔子的回答最能表明他心目中君子、仁者、圣人三重境界修炼进阶的历程。
  • 儒家的重要思想体系——孔子的思想体系 儒家的重要思想体系——孔子的思想体系 研究儒家肯定要了解儒家思想,当然其中绕不开就是孔子的思想体系。
  • 儒学的人生智慧,中华文明智慧的传承 儒学的人生智慧,中华文明智慧的传承 儒学是追问生命的学问,是一种内向型文化,着重在于实现内在的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儒、道、佛家各有千秋:儒家侧重于对生命价值的开拓,倡导“仁爱”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儒家的仁义之道使得儒学在中华文明智慧中经久不衰 儒家的仁义之道使得儒学在中华文明智慧中经久不衰 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受一些外来学说的影响,有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信仰的国度之一,还有人据此对中国的未来作出悲观的判断。揆诸史实,说中国历史上没有西方基督教式的宗教信仰则可,断言中国古代没有自己的信仰。
  • 儒学的人文精神 儒学的人文精神 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中的“文”以人为本,“人”以“文”为本性或自性,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的诸关系合乎中节的协调,以教化天下,并由此而开出礼乐文化、人伦文化、仁爱文化、人神文化、自然文化和生生文化等。
  • 儒家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儒家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儒家精神源于中国。它的发展与消沉,在中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儒家精神可不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代表,这在学者们中间仍有争议。但儒家精神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则是毫无疑义的。
  • 儒家思想的根本以及儒家思想的演化历程 儒家思想的根本以及儒家思想的演化历程 儒家思想的根本以及儒家思想的演化历程
  • 儒家修身齐家的“家”是什么 儒家修身齐家的“家”是什么 人们对“修身齐家”的说法都很熟悉,但这个“家”具体是什么意思?现在说起“家”,一般都是两口子加个小孩的核心小家庭。但先秦时代说的“家”,则指规模更大的社会中间组织,是一种小共同体,规模比现代核心小家庭大得多,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
  • 儒家为何重修身 儒家为何重修身 修身,就是修德,指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人格上的自我完善。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修身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其内涵是通过陶冶、锻炼自身的道德品质不断完善自我、实现理想人格,进而影响他人、奉献社会。
  • 儒学《春秋》里的微言大义 儒学《春秋》里的微言大义 《春秋》的作者相传是孔子,关于孔子的作品也有不少,但如果请孔子本人推荐最能代表他思想的著作,他很有可能会推荐《春秋》。孔子说自己“志在《春秋》”,其中表达的微言大义,彰显其正名守分的政治主张。
  • 先秦儒学的“七长八短” 先秦儒学的“七长八短”  先秦儒学是儒学的原生态,它像一座宫殿,已经破落但栋梁未朽砖瓦尚在;它像一辆旧车,已经报废却构件优异拆装方便。居住或驾乘?这是个白痴的问题;完全抛弃?这是败家子行为。唯一可取的办法:物尽其用,以构筑新的精神大厦。为此,我们需要对先秦儒学作一次盘点。
  • 儒学隋唐的五经正义以及两宋时期的儒学流派 儒学隋唐的五经正义以及两宋时期的儒学流派 南北朝时期,政治上的分裂也导致了儒学的分化,当时有所谓“南学”、“北学”之分。隋唐时期,全国政治统一,唐初的孔颖达奉旨编成《五经正义》,以“南学”为主统一了南北的“义疏”之学。但是,从总体上说,南北朝至隋唐期间,儒学的学派特征并不明显,基本上是东汉古文经学的延续。
  • 儒家孔子直系弟子流派传承 儒家孔子直系弟子流派传承 孔子一生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学生众多,有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之誉。而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言论和思想的理解不尽相同,难免会产生歧见。
  • 各个时期的儒家流派 各个时期的儒家流派 各个时期儒家有不同的代表人物,也逐步细分为不同的儒学流派。
  • 儒家学派流源以及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儒家学派流源以及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 科普:其实传说中的儒家和儒教不是一回事,儒教的始祖是伏羲! 科普:其实传说中的儒家和儒教不是一回事,儒教的始祖是伏羲! 中国有儒教一说,也有儒教一说,很多人很多时候都把儒教和儒教混为一谈,其实在传说中儒教和儒家并不是一回事。
  • 中国文化中儒、道两家不同的神话阐释方式及其文学影响 中国文化中儒、道两家不同的神话阐释方式及其文学影响 泱泱中华,三千年的文明古国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中国古代文学可谓是其中的精华。
  • 谈上古神话被先秦儒家文化历史化的原因 谈上古神话被先秦儒家文化历史化的原因 中国古代神话的原始状态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但经过历史潮水的冲刷,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多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除了它没有受到文人的重视之外,神话的历史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上古神话被儒家文化历史化,追其原因主要是商周思想方式的改变,史官文化,以及儒家文化为站稳脚步借圣人代言这三方面。
  • 儒家思想的神话渊源 儒家思想的神话渊源 道德的提升,绝不是一种自我封闭式的孤芳自赏,而是应该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责任和使命,是一个由己到人逐层扩展的过程。到第三层“登之乃神,是为太帝之居”,则是“与天地参”的最高境界,人终于达到了中庸之最高境界,实现了人神同一,即天人合一的目标。
  •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06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 儒学的当代发展以及未来展望 儒学的当代发展以及未来展望 儒学要避免被时代所抛弃的命运,就必须接受现代文明价值;为此,儒学自身首先需要现代转型,即实现儒学现代化,成为某种“世界儒学”、或者“人类儒学”,而非某某主义的儒学。
  • 当前儒学的现状传承2000年的中华文化智慧 当前儒学的现状传承2000年的中华文化智慧 儒学自产生以后虽然已传衍了数千年,但它在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反儒学的“困境”。
  • 儒学与近现代科学 儒学与近现代科学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科学发展的外在文化条件之一,由于其自身几经演变且分化为多种支派,它与科学的互动关系是很复杂的。
  • 儒学之历史考证—海昏侯墓考古 儒学之历史考证—海昏侯墓考古 孔子是一个自我要求极其严格的人,和之后被抬上圣人宝座的孟子截然不同。翻过《论语》都知道,孔子本人可根本不关心所谓民能不能活得好,他只关心“人”,什么是人,有德君子和主子。
  • 儒学之历史考证—海昏侯墓考古孔子衣镜 儒学之历史考证—海昏侯墓考古孔子衣镜 孔子衣镜上端的镜框上绘有凤凰与西王母、东王公;左侧的镜框上绘仓(苍)龙;右侧绘白虎;下端图案模糊不清,据“衣镜赋”所说,当为玄鹤。
  • 儒学与玉的不解之缘,汉玉的出土考察 儒学与玉的不解之缘,汉玉的出土考察 在中国古玉美学发展历程中,两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它是中国古玉象征寓意美的最后一个阶段,由史前发展而来的具有象征寓意美的玉器至此发展到高峰。
  • 儒学之历史考证—齐《论语》的发掘 儒学之历史考证—齐《论语》的发掘 昏侯墓目前共出土了一万件(套)文物,竹简有五千多枚,其中就有有失传1800余年的《齐论语》,一经出土举世震惊。
  • 儒学之历史考证—古文《尚书》重现 儒学之历史考证—古文《尚书》重现 2000多年来国人从未见到过的古文《尚书》首次出现在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珍贵竹简中,这是自秦始皇焚书之后首次出现的真本古文《尚书》。
  • 儒学之历史考证—《诗经》与有关文物的出土 儒学之历史考证—《诗经》与有关文物的出土 2014年湖北荆州市荆州区郢城镇墓地夏家台106号楚墓出土竹简100多枚,年代为战国时期,内容为《日书》、《诗经·邶风·柏舟》和《尚书·吕刑》。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诗经》古本。
  • 儒学之历史考证—辽代儒学考古 儒学之历史考证—辽代儒学考古 辽代的书禁极为严厉,禁止书籍、文书的外传,大量的典籍被销毁,辽代流传下来的史料十分稀少,因此我们要从考古资料中来发掘新的儒学史料。
  • 儒学之历史考证—儒家渊源的考证 儒学之历史考证—儒家渊源的考证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对中华文化影响最深的主要是儒家和道家思想。自春秋晚期儒家学派诞生以来,其作为“显学”就已经发挥了强大的文化作用。
  • 伊斯兰教与儒学的关系及区别 伊斯兰教与儒学的关系及区别 伊斯兰文化的传入不是思想文化的“侵略”,是借东方古国之地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两者应存有着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警”性,积极努力的汲取营养成分。
  • 基督教与儒学的关系及区别 基督教与儒学的关系及区别 基督教伴随着明末西学东渐开始大规模传播,在其传播过程中,一方面其与中国的传统思想儒家思想发生过各种矛盾冲突,从而受到了激烈的抵制;另一方面其与儒家思想也开始慢慢融合。
  • 道教、佛教与儒学的关系 道教、佛教与儒学的关系 儒家讲有为,道家讲无为,佛家在有无之间,讲善心。儒家讲正气,道家讲清气,佛家讲和气。儒家讲洒脱,道家讲超脱,佛家讲解脱。儒家讲堂堂正正做人,道家讲真真切切做人,佛家讲清白
  • 儒学与佛教的关系 儒学与佛教的关系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古代各种学术尤其是儒学,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佛教在儒学为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 儒家思想在全真教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在全真教中的体现 全真宗师把儒家经典《孝经》定为入道者必须颂读的书目,并对儒家修身内省、克己为仁、忠恕孝悌等思想进行深层的认同与吸纳,援儒家思想之精髓入全真之教理。
  • 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 儒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主流,前5世纪由孔子创立,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承,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
  • 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儒学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儒学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
  • 儒学起源 儒学起源 关于“儒”的来源是从“儒”字的含义和“儒”所代表的人物的身份两方面去研究的。《礼·天官·太宰》郑玄注曰:“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朱子家训》仅506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
  • 知天命,做丈夫: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知天命,做丈夫: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孔子有两句至理名言,其一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其二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 春秋战国,面对礼崩乐坏,孔子提出的解决方案,有多大作用? 春秋战国,面对礼崩乐坏,孔子提出的解决方案,有多大作用? 春秋战国时代,堪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的乱世,其延续了三百多年之久,在此期间,各种思想学说不断的被提出
  • 儒释道三教的内涵及人生智慧 儒释道三教的内涵及人生智慧 儒家、道家、佛家,是中华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中国的人文精神,尤其表现在人生智慧上。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
  • 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荀子讲礼,儒家提倡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荀子讲礼,儒家提倡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子的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过程中,儒家学说既是主流、也是正统,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在中国古代历史社会中的发展就没有了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