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诸子百家
世尊因普眼菩萨欲见普贤。不可得见。乃至三度入定。徧处三千大千世界。覔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佛曰。汝但于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普眼于是纔起一念。便见普贤。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顺文。普眼菩萨想见普贤菩萨,但见不到,乃至三次入定,遍寻三千大千世界,还是见不到普贤菩萨,就来向佛报告。佛说:“你只要在定中起一念,就能见到普贤。”普眼菩萨于是刚起一念,就见到普贤菩萨在空中乘坐六牙白象。
释义。为什么普眼菩萨在定中见不到普贤菩萨?因为此定是静三昧,没有念头,或说一念不生,或说入了空定,纯止不观。这样当然见不到。所以佛让普眼菩萨在定中起念。那觅普贤菩萨不是念吗?是。但觅普贤菩萨是入定前起的念,是目标的设定。在定中普眼菩萨没有起心动念,没有作观。普眼菩萨按照佛的指示才起一念,就立刻见到了乘坐六牙白象的普贤菩萨。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定分两种,一种是止,即奢摩他;一种叫观,即毗婆舍那。若止观双运,即禅那。《楞严经》中也说这三种,但因说无上成佛之法,说自性定,故都加一个妙字,叫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坛经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偏到了空的一边,没有空有不二、空有圆融,所以五祖说“亦未见性”。只知体,不知用。不用故无相,用必起相。因此学佛只知体是不行的,一定要知体相用三者。后来五祖为慧能讲《金刚经》,讲到“因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连说五个“何期自性”,其中有“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说明慧能已经体用圆融了。世尊因自恣日文殊三处过夏。迦叶欲白椎摈出。纔拈椎。乃见百千万亿文殊。迦叶尽其神力。椎不能举。世尊遂问迦叶。汝拟摈那箇文殊。迦叶无对。
顺文。七月十五佛自恣日,文殊菩萨被举结夏安居时曾到过三个地方。于是大迦叶就想打木鱼将文殊菩萨摒出僧团(文殊菩萨虽现白衣相,却属菩萨僧,亦在僧数)。刚想拿木椎,却见百千万亿文殊。迦叶用尽神力,也举不起椎。于是佛问迦叶:“你打算摒出哪个文殊呢?”迦叶不知怎么回答了。释义。为什么要结夏安居?因为在雨季道路泥泞,而且路上有很多小动物,很容易不小心踩死。于是僧团就会找个地方安住,不去乞食,由居士们来供养饭食。自恣日是结夏安居的最后一天,之前都是各自用功的,只有这一天是可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如果你有错误,可以自举。如果你有错误,但自己不知道,别人也可以批评你。结夏安居要安住在一个地方用功修行,除了特殊情况,是不可以离开的。文殊菩萨肯定是因为有事,才到过三个地方。按规定,这是要被摒的。摒出就是现在所说的迁单,迁单就是不让你住了,你必须离开。大迦叶拿不起木椎,又见文殊菩萨突然变身千百万亿。佛故意问迦叶,你打算摒出哪个文殊呢?迦叶没话了。很明显,首先文殊菩萨没犯错误,其次文殊菩萨的神通比迦叶大。再次佛和文殊菩萨故意为难迦叶。
此公案中,第一义在哪里呢?虽说何期自性本不动摇,然而,《坛经》说,动中有不动,不动中有动,自性是生动活泼的。不动是说全体,动是说用。结夏安居的大众不动,文殊菩萨有事就动了,为什么因为动就摒出?显然迦叶执着了,而佛当然并无执着。第一义是中道,中道非动非不动。世尊因长爪梵志索论义。预约曰。我义若堕。我自斩首。世尊曰。汝义以何为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乃省。谓弟子曰。我当回去。斩首以谢世尊。弟子曰。人天众前。幸当得胜。何以斩首。志曰。我宁于有智人前斩首。不于无智人前得胜。乃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麤。是见不受。负门处细。一切人天二乘。皆不知我义堕处。唯有世尊诸大菩萨知我义堕。回至世尊前曰。我义两处负堕。故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我法中无如是事。汝当回心向道。于是同五百徒众一时投佛出家。证阿罗汉。
顺文。长爪梵志找佛辩论,预先说:“我如果输了,就自斩首。”世尊问:“你的义理以什么为宗?”梵志说:“我以一切不受为宗。”世尊问:“你的这个见解你受还是不受?”梵志拂袖而去。走到半路省悟了。对弟子们说:“我该回去,斩首来感谢世尊。”弟子们说:“在人天大众面前,我们也算荣幸得胜了,为什么斩首?”梵志说:“我宁可在有智人前斩首,也不想再无智人前得胜。”因此叹息说:“我的义理有两处错误。这个见解如果接受,错误比较粗显;这个见解如果不受,错误比较微细。一切人乘和天乘,都不知道我义理的错误,只有世尊和诸大菩萨知道我错了。”梵志回到世尊前说:“我两处都错了,应当自杀谢罪。”世尊说:“我的教法里没有这回事,你应该回心向道。”于是梵志与自己的五百徒众当下随佛出家,都证了阿罗汉。
释义。长爪梵志哪里错了?他的论题就显示出来了。“我一切不受”本身,所谓不受,必以受为前提才存在。又,受有受者,不受有不受者。受与不受,已成敌对。所以当佛问:“你的这个见解你自己是受还是不受?”梵志就无法回答了,只好拂袖而去。这时他虽然回答不了,但还弄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被佛一问就输了。一边走一边思维,走到半路,终于明白了自己有两处错了,一粗一细。“是见若受,负门处粗”是什么意思?你自己说“我一切不受”,如果你接受这个一切不受,不就明显输了吗?自相矛盾嘛!“是见不受,负门处细”是什么意思?你自己说“我一切不受”,你也不接受这个“一切不受”,好像就没有矛盾,这个错误不明显,所以说细,因为一般人看不出来,甚至天人也看不出来。其实说“一切不受”,也是错的。为什么?等于你否认自己所说的“一切不受”这个公案中,第一义在哪里?在于第一义是中道,不执着受,也不执着不受。不论受还是不受,都落到了两边。《心经》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说中道。中道就是第一义,就是实相,就是自性,就是如来藏,就是真如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