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经典读物
《周易》在诞生之初,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卜筮之书。这是毋庸置疑的史实,古今中外的学者们都给与了充分认可。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由于《周易》属于卜筮之书,不在焚烧之列,因此才得以幸免而流传下来。可以说,《周易》是伴随着卜筮的发展,而最终成为“书中之王”、“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宝库和智慧结晶的,因此,要想了解《周易》这部书,就应该首先从卜筮入手。
远古时代,面对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古人们希望通过一种简捷有效的方式,沟通与自然界的联系,了解人类自身的命运,以便对自己的吉凶祸福作出更好的抉择。于是,占术应运而生了。据《史记》、《尚书》等古籍记载,在伏羲、黄帝的传说时代,占术就有了。
刚开始的时候,占问的方式很多,虎占、鸡占、鸟占、兽骨占、竹占、筮占、樗蒲占、星占、风占、气占、地占、梦占、面占,等等。卜占、筮占只是其中的两种形式。只要能够与“上天”沟通并得到“神授”的,都可以拿来使用。凡是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最有密切的关系,自然界的一些偶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现象,被认为不平常的、奇异的现象,都在占术的范围。
历史上记载,商周时期,热衷于卜筮的人士遍及朝野,上至国王,下至百姓;卜筮的范围也很广,大到部落战争、小到离家外出,凡是渔猎耕作、婚丧嫁娶、气候变化等等,几乎是无事不占,无时不测,事无俱细,都要问个清楚,弄个明白。这在《尚书》、《左传》中均有记载。古人这种以更好适应环境、把握自身命运的强烈愿望,无疑为《周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直接动力。
历代王朝也都十分重视占术。从夏朝开始,宫中就设有“巫祝卜史”的官职,专门从事这项工作。商朝从事的人员,一般都是国君,后来也往往是公卿宰相之类,地位极其崇高。直到唐朝后,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普遍提高,从事占术人员的地位才有所下降,但是官职俸禄仍然在五品以上。
在当时没有更多、更好的认识途经下,古人只能把占术作为唯一有效的手段。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对认识世界的迫切心理和渴望程度。后来,人们通过实践发现,卜占和筮占使用起来方便,准确度高,渐渐成为了占术的社会主流。由于卜占、筮占都属于同一种性质,人们顺口将两者连称,就把“卜筮”当作了占术的代名词。
所谓“卜筮”,其实就是两码事,卜是卜,筮是筮,虽然都属于古代的占术,但是,它们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1.使用的工具不同
卜占,又称龟卜,使用的是龟甲或兽骨。筮占,最初用的是竹制的签或棍之类,东周以后用的是蓍(shī)草(田野路旁的一种野草)的草茎。
商朝的祖先长期从事渔牧业,所以以龟甲和兽骨为主要工具,而周朝以农业为主,应用蓍草为占术工具,含有对农作物崇拜的心理。从龟卜到筮占,客观反映了我国奴隶制社会生产力发展有了极大的提高。
2.占问的方法不同
卜占的方法,就是将龟甲或兽骨钻凿成孔,用火烧烤后,孔的四周便会出现裂纹,这些纵横交错的裂纹就称为“卜”,古人们认为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形状的裂纹,含有特定的神秘意义,就称为“兆”。卜占,就是依据卜兆的形状来判定人事的吉凶。
筮占,就是用五十根蓍草(竹签),演算出卦形,人们根据所得的卦象和卦爻来判断吉凶。
3.应用的时代不同
龟卜的习俗由来已久。在属于夏朝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就出土了不少龟甲、牛、羊、猪肩胛骨的卜骨,以及一些仪式工具。龟卜在商朝时非常盛行,在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就是明显的例证。
周朝也是迷信龟卜的,但是卜筮只用龟,“因龟有灵而问之”,其它兽骨这时已经完全被淘汰。后来,由于龟卜程序复杂,不是想做就能做的,而蓍草遍地都是,工具简易,使用方便,于是,蓍草卜筮就渐渐走向了社会主流。
4.蕴含的认识水平也不尽相同
卜占和筮占,虽然都属于占术,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探测而得到上帝或神灵的旨意,但是其中蕴含的认识水平是不一样的。《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韩简的话说:“龟,象也;筮,数也。”这是认识论上最根本的区别。龟卜是根据裂纹形象直接判断吉凶,不可更改,应该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认识,而筮占需要按照数学的方法得出卦象,卦象形成后,还需进一步按照数学逻辑进行种种演绎、推理,方可得出结论,这表明人们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提高,认识的主动性也加强了。
龟卜虽然认识简单,但是解释的语言和仪式相当复杂,仅据周朝古籍整理,龟卜的兆纹就有玉、瓦、原三大类型360种,解释的卜辞就有3600多条。龟卜还有“取龟”、“攻龟”、“衅龟”、“命龟”等手续,礼仪极为繁琐。这就需要具备专门的知识才能辨别和掌握,为普通百姓所望尘莫及的,这也就使龟卜难以逾越巫术的局限
筮占则迥然不同,在认识的内容和方法上,已经有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感性形象和直觉表象,而主要是应用数学的手法,思维的概括性和逻辑的推理性都逐渐得到了体现和加强,加上筮占的方法,几乎是随手拈来,比较容易掌握,在民间的应用范围因而得以扩大。后来,从《周易》的筮占中,终于引发出并上升到了哲学体系。而龟卜和其它占术,至今只能仍然停留在迷信的阶段。
综上所述,卜筮,是通过一定手段实现预测未来的活动,是古代人类认识世界诸多方法中的一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卜筮能用一套“工具”系统,解释人们所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本身就颇具哲学的意味。具体来说,卜筮有着严格的操作程序,其中有相当多的指标是非常客观的,是不许随意歪曲的,并不像许多人误解的那样,纯粹是靠胡说八道蒙人。卜筮之所以具有相当的准确性,绝不是凭主观猜测所能达到的,是因为抓住了事物之间的共性,由于共性能够反映本质的联系,具有极其广泛的适用性,从而满足了复杂的预测需要。
发源于卜筮的现代预测学(决策学、运筹学)理论认为,对未来的事情进行预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对未来的预测,那么,人类的生活将永远沉浸于无边的黑暗之中。因此,不管现代人对卜筮活动进行多么苛刻的批判或否定,其实,最多也仅仅是对“卜筮”这种预测手段的否定,对“卜筮”是否具有现代科学价值意义的质疑,而非对全部预测活动的否定。否则,连古人的思维方式都不如。
众所周知,《周易》包括《易经》、《易传》两个部分,大家不妨换个角度这样来看:从《易经》的角度来看,《易经》是为卜筮而设置的工具,《易传》则是使用说明书;从《易传》的角度来看,《周易》本经是《易传》哲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卜筮是《周易》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因此,《易传》被认为是《周易》哲学思想体系的概括和总结,只能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