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智慧

“眉姐姐”原型?拥有超高情商的她,如何做到在府中人人敬重

在红楼梦中,有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天质聪慧,博学宏览”“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她就是薛宝钗。这样一位女子,简直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的典范!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宝钗的高情商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

 一、“做事得体周全,话里有话”(第十七至十八回)

在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中,宝钗的高情商体现得淋漓尽致。彼时众人都在应元春的要求为园子题诗,可就是在这作诗的过程中,宝钗对宝玉说的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看出了她的高情商。其实当时的情况无非就是宝玉在完成元春留的作业时抓耳挠腮,写不出来。宝钗和黛玉两个人来帮他作弊,宝钗的作弊其实是很周全,很识大体的。她并没有直接动手帮宝玉完成诗文,而是看到“绿玉”这两个字的时候好心地提醒着宝玉:“你姐姐不喜欢‘绿玉’这个说法,你没看她把‘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了吗,你还这么写,你说你是不是找她骂你呢”。先是用这么一番话提醒了宝玉诗文的欠妥之处,我们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番话,其实这句话是对宝玉的直接提醒,但更是表现了宝钗对于元妃省亲这件大事的看重程度和她自己为人处世的特点——周全。宝钗很善于看出当下环境里每个人的内心所想所需的,而她也能够在适时的情况下做出得体的举动,让所有人都顺心,让整个场面周全。咱们接着看下文,听到这番话之后宝玉自己也觉得不妥,但是慌乱之中根本想不起该怎么改,只能拿着手绢擦汗,这时候宝钗的周全又体现出来了——“宝钗见问,悄悄的咂嘴点头笑道:‘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唐钱翊咏芭蕉诗头一句:‘冷烛无烟绿蜡干’,你都忘了不成?’”。乍一看,这句话是为宝玉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提出了“绿蜡”的说法,但是其实还可以更细地来解读,在念出这句绿蜡的诗句之前,她先小小地挖苦了一下宝玉,但是这挖苦中却是带着“将来金殿对策”的夸赞和希冀,甭管宝玉到底是想不想金殿对策,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这样措辞无论怎么看都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当宝玉解决问题之后眉开眼笑地喊宝钗“姐姐”,宝钗又说“还不快作上去,只管姐姐妹妹的。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然后怕耽误宝玉时间,赶紧抽身走开。真真是“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

宝钗的助攻时间其实很短,但就是短短的这三番对话中,她为人处世的周全可谓是体现地淋漓尽致。既在当下解决了问题,又不留下后顾之忧。既得体地帮助他人,又使对方真正舒展眉心。试问当今职场,谁不希望与宝钗这样的女子共事呢?

薛宝钗.jpg

 二、“当噤不语,低调为人”(第二十二回)

贾母提出要给宝钗过生日,凤姐和贾琏商量要比林黛玉高出一等。

凤姐说贾母喜爱的龄官像一个人,宝钗笑而不语,宝玉则是不敢说。其实大家都猜到了凤姐开的这个玩笑,但因黛玉素日小性,故都不言。唯有湘云心直口快。宝钗的性格决定了她不是一位爱出风头的人。

红楼梦中的宝钗生的“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八个字写尽薛宝钗容貌姿态。她的父亲是个明白人,没因为她是女孩子而小看她,反而一样的让她读书识字,较之其兄高过十倍。

她所受的教育,让她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她不会如黛玉那样当哭则哭,也不可能如湘云那样真心的爱一个人就时时表现出来。她是小心谨慎的。总觉得她对命运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不安全感。明明有钱,却不张扬,明明是小姐,却处处朴素,也许天性俨然,也许是她看透了人生本无定理。

元妃送出灯迷让猜,宝钗一猜就着,却故作难猜之状。贾母见元春喜悦,也命制作灯谜大家猜。贾母说“荔枝”(离枝)让贾政猜。贾政看了众从姊妹不祥之谜,伤悲感慨。

        宝钗虽然立马猜出了元妃的灯谜但并没有立马就说出来,大家闺秀的她能有着为他人着想的性格,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宝钗虽是富商之女,也参与商业经营,在人境关系这方面相比也不会差在哪里吧,这样的才女谁能不爱呢?

二、“体察他人,抚慰人心”(第三十二回)

在得知金钏儿投井自杀后,薛宝钗立刻赶赴王夫人的住处。到了之后,薛宝钗看到王夫人正独坐垂泪。她明白王夫人正为金钏儿之事而忧愁、后悔,心里情感复杂。宝钗没有先开口,只是静静地在旁边坐着陪伴,用眼神和肢体语言以示理解和关心。

随后,王夫人主动提起金钏儿投井之事,“我一时生气,打了他两下子,撵了下去。”“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听了后,知道此言有虚有实,没有再问,顺着王夫人的说辞和心情进行劝导。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儿,岂有这样大气的理?”一段推测,将责任最后归结到金钏儿顽皮失足上来,把王夫人的责任大大减少,减轻了王夫人的心理负担。

王夫人点头叹道:“虽然如此,到底我心里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劳关心,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看到自己的劝导起作用了,薛宝钗没有就此打住,提出务实的补救措施建议,多一些经济补偿,仪式上隆重一些,也让对方家人更好受一些。

最后,得知王夫人想送金钏儿一套新衣服做寿衣一时不好解决,薛宝钗主动提出拿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拿来给金钏儿做寿衣。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宝钗的劝解疏导没有停留在心理层面和建议,还用实际行动尽了自己的一份力,从细节上帮对方尽快释放心理上的负担,尽快恢复正常的心态。听了宝钗的疏导,王夫人的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

薛宝钗.jpg

三、“满腹经纶,大智若愚”(第四十二回、六十四回)   

薛宝钗是双标吗?我可以满腹经纶,但你们无才便是德?

并不是。生在封建时代的薛宝钗,正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的践行者。纵使绝顶聪明、满腹经纶,但为了能在当时的封建女德社会中立足,不至于让人觉得过于“突出” ,一直小心谨慎地隐晦自己的才华,虽然放在现在的社会看似双标,但在曹雪芹笔下的那样一个封建传统、倡导女德男权的时代,薛宝钗的这一为人处事的方法无疑是保全自身最好的方式。

 四、“以理服人,大气体面”(第五十六回)

这一章的核心人物是探春—改革的主导者,宝钗只是改革的辅佐者,“戏份”相当于女二,可是别看戏份不是最多,却处处体现了宝钗的远见卓识、深谋远虑,真可谓是“女二的戏份,女一的人设”。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宝钗的深谋远虑体现在哪些地方。

 1、让一把手服气

作为改革的辅助者,宝钗是如何能让改革的一把手—探春服气,事事请教过问的呢?她选择的方式是“论学问”,为什么要选择论学问呢?正如她所说:“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这句话真正体现了宝钗的见识,她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将学问真正用到做事上,站在理论高度处理每一件小事,这着实是很难得的。

宝钗主动谈到朱子的《不自弃文》,而探春却说这是“虚比浮词”,宝钗批评她“利欲熏心”,这话说得不轻,但正因此才能凸显出宝钗的成熟稳重。通过论学问和抓住探春没经验这一点,让探春对宝钗心服口服,事事请教宝钗的意见。

  2、让下人心悦诚服

作为改革的辅助者,除了要帮助一把手把握改革的方向,还要确保改革的执行,让大家都拥护改革的实施。

宝钗先是在与探春讨论时提出“里头也不用归账”,再是在众婆子们面前“演讲”,深切体察下人们的辛苦劳累,每一句话都是从下人们的角度出发,既考虑了下人们的利益,又周全了贾府的大体,这一番感天动地的演讲让下人们心悦诚服,既对改革从心底里拥护,又对宝钗感激不尽。可见宝钗这一番话,当真是一举两得,既推动了改革的实施,又收获了一波人缘。

薛宝钗.jpg

识大体者,胜者也。在那个人心繁复,步步为营的封建社会,像黛玉那样的心直口快之辈,定然会成为封建制度下的悲剧人物。宝钗的小心谨慎,察言观色让她在复杂关系中能游刃有余,八面玲珑。但是反过来想想,宝钗作为大家闺秀,自小就不能拥有孩子应有的天真直率,反而精于世故圆滑,这本就是悲剧,我们纵然可以说她虚伪,但是谁能说这不是被生活逼出来的明智之举呢?可见为人处事不当嘲,个中缘由本是悲。谁人不愿傻白甜?世道不许空慈悲!如果宝钗的为人处事能使她避于封建阶级社会的迫害,为何不为?正如宝钗所作:“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