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智慧

《金陵十三钗》人物形象剖析

一、 《金陵十三钗》女性形象剖析

(一)娼妓领班赵玉墨

赵玉墨的第一次出场是在日本军烧杀抢夺的困境下,来到了这所由美国人创建的天主教堂,她与姐妹们走投无路,街上都是日本兵,她们也去不了安全区,想尽一切办法来恳求神父收留她们,但是神父并不想接收她们进入教堂,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挣扎。最终还是宽容的接收了她们。在严歌苓笔下,她描绘的妓女是活色生香的,在危难关头也不会影响她们打麻将的兴致,但是赵玉墨却和其他人不同,她有着优雅气质和心高气傲的个性,她读过四书五经,对于琴棋书画也都知晓,但因父母的败家,最终导致家破人亡,婶婶把她卖到花船上,十四岁的赵玉墨就占尽了秦淮河的风头。她精心策划,结识了张世祧,但最终又化为一场泡影,这个负心汉给了赵玉墨一根金条和几十块块大洋,她心中所向往的美梦就此破碎了。

在对赵玉墨身世的描写中,真真假假,但我想正是因为她这样的出身才使她骨子里有着高傲的个性和要强的性格。尽管她知书达理,知晓琴棋书画,但是,她也只能这样卑贱、无助的活着,在小说中玉墨为了生存,选择了下跪,因为她要活下来。

虽然她在妓女中表现的佼佼不群,但她仍旧是一个为了生存宁可选择苟活的妓女。不同的是,这个妓女心中仍有她自己的高贵,她并不甘心仅做低贱的娼妇。在日军来到教堂时,窑姐们挺身而出了,最后她们揣着仅有的武器,将自己扮成女学生的模样,将自己送上“祭台”。以读者视角来看,或许她是为了报恩,感谢神父收留了她们,她们愿意去保护这些大学生,这个举动是壮美的。

结局的出乎意料以及壮烈凄美,不由得发问:她们内心是真实的自愿吗?小说中有妓女是不愿意的,但是赵玉墨却不同,她觉得藏到转世投胎,也做个女学生?我感受得到她的愤怒,与此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悲哀,她内心认为这一切都是宿命,她接受了这样的安排,因为她认命,这里的她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即使遭遇过不公平的对待,她的心里,始终是善良的,是美的。

(二)书香门第少女孟书娟

这部小说是以孟书娟的视角进行切入的,一点点为我们展开了这个故事。在故事里,孟书娟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家境比较好,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 她认为父母亲或许是为了摆脱某个“贱货”离开了南京。如果不是这场战争,她们和孟书娟永远不会照面,教堂墙外是烧杀掠夺的日本兵,孟书娟更加愤怒,谩骂她们,在与红菱的争吵中,她意识到:原来恐怖的不仅仅是强暴本身,而在于强暴者面前,女人都是一样的,没有贵贱之分,一律平等,没有例外。因此,这让她更加痛恨这些娼妓,在书娟的眼里,妓女都是“不要脸的婊子”,她曾拿着火钳,差点让赵玉墨毁容,由此可见,书娟内心是很瞧不起这些妓女,对于妓女的讨厌和痛恨大家仿佛是如出一辙的态度,她们并不愿意让这些妓女们闯入她们的栖身之处,因为她们觉得是她们的到来导致这里粮食不够吃,水不够用,如果不是她们的到来,阿顾就不会死。教堂中女学生鄙夷妓女,她们无时无刻都在显示着尊严,她们不愿意与妓女有过多的交流,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妓女们不知检点行为对峙着。但是同住在一个屋子下,双方的冲突是必然的,无法避免的。女孩们因为麻将牌和红菱发生了争吵; 书娟为报家仇企图烫伤玉墨等等,这一系列事件的描写,作者通过语言,神态以及动作的描写,充分的表现了书娟和唱诗班的女大学生们一样,处处显示着她们的高贵。

二、《金陵十三钗》小人物形象分析

(一) 热心的救助者—英格曼神父

神父是上帝派来人间的使者,他们听从上帝的谕旨来拯救这个迷茫而又无助的世界。但是强权暴力无视上帝的权威,在现实的生存和抉择面前,他们被万能的上帝抛弃,拯救者反而成了最无助的被拯救者。作为受家长之托的神父,他很善良,尽职尽责的守护着这些女大学生,从拒绝妓女进入教堂以及拒绝士兵进入教堂时,他让人觉得冷酷,因为不论是什么身份的人,妓女也罢,受伤的士兵也罢,他们都是中国人。但是从神父的视角去看,当务之急是要保护好这些女大学生的生命安全,但是,他是仁慈的,正是因为他的存在,这些逃难者才会有活着的希望。日本军第一次进入教堂时,他用自己最爱的老福特去当了替死鬼,守护了藏在阁楼上和地下仓库里的人。为了掩护这些孩子,为了这些受伤者,了这群遭人鄙弃的妓女,总之这些是与自己毫无瓜葛的人,他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神父的举动演绎了人性中的至善和至美,他身上所凸显的人性的光芒不仅是对人性泯灭的一种抗议,更是对人性中善和美的一种印证。这也是作者想要透过故事告诉我们的东西。神父的痛苦不仅源自身体更源自精神,在教堂成为鬼子注目的焦点时,神父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用一群人的生命去换另一群人的生命。对于这样的选择,神父是痛苦的同时也是自责自己的无能为力。

(二)勇敢无畏的军人战士

1.戴少校

在日本人搜查教堂的时,在教堂内避难的五位中国受伤士兵,戴少校提醒他们不能莽撞行事,因为他们要尽力去保护这些女大学生,不能蛮干,为了让其他无辜的人免受灾难,他站了出来,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这体现了一个军人的勇敢无畏。

在危难面前他是一个有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的战士,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性的美好的一面无畏,勇敢。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从勇敢的战斗到苟且偷生再到光辉的永生。曾经,他们也很向往未来的美好生活,但是他们也为自己的失职而的自责,在紧急关头他们经住了人性的考验,经历了人性的浸礼之后,用英勇就义的方式诠释了生命意义,用小我成就了大我,人性得到了升华。

2.李全有

在小说中出现士兵名字的地方并不多,但是它们都是具有共同特质的一类群体,他们是国家的守护者,不愿放弃的奋勇者。在英格曼神父与小鬼子争辩中,小鬼子拿刀刺向了神父,李全有不顾安危,扑向了鬼子,他们不怕牺牲,在最后关头,他们也要与日本兵殊死决斗,他们勇敢坚贞,他们比那些出卖了他们的埋尸者更高尚,因为他们用生命去证明他们是真正的战士,维护了军人的尊严和荣誉。

三、硝烟战火中的人性泯灭

(一)嗜血狂魔—侵略者 

《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以1937年日本占领南京后血腥屠城为背景的小说,在小说中作者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刻画的淋漓尽致,他们就像一群恶魔,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兽性,并非人性,人性身上的真善美在他们身上荡然无存,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夺,让这座美丽的城市充满疮痍,他们暴戾残忍,毫无人性,见到平民百姓就抓去枪杀,见到妙龄少女,即便是残弱的妇女,他们一个也不会放过,对于搜索中国士兵的疯狂远不及搜索女性,他们拿着机枪,扫射着这里的每一个人,小说中作者借英格曼神父等人的所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血腥的场景,日本军的吉普车在一米多高的中国人尸体上轧过,这一具具尸首,在柏油路上定了影。战争是残酷的,充满了血腥,战争一开始,地狱之门就打开了,失去人性的日本士兵他们把对百姓的残杀作为自己快乐的源泉,面对手无寸铁的百姓,面对赤手空拳的伤兵,他们也毫不手软,人性的泯灭在这些瞬间定格成了血腥的画面。

在英格曼神父向所有人讲他所见到的杀戮场景时曾痛心的感叹过,如果被俘的战士都被一举枪杀了,那么,我宁可相信我们又归去到了中世纪。对中国人而言,历史上曾有过活埋 40 万赵国俘虏的丑闻,”神父的这些话不由得引发人的深思,这些日本兵在短短的时间内,将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变成的地狱,现代文明下的人性光芒荡然无存,在严歌苓的笔下,对于日本兵的描写并没有丑化,典型的代表就是小说中的“大佐”对他的描写,作者没有丑化他的外貌,但是通过对他的行为还有一系列神态的描写,让我们看出了他的丑恶。例如,他一方面表现的彬彬有礼,同时至少有一百个日本兵爬上了墙头,通过这种表里不一的矛盾,赋予了这个人物更多的内涵,他的虚假、残暴在文明外表的遮盖下,让人更加地不齿和鄙弃。由此可见,无论是凶相外露的中佐,还是道貌岸然的大佐,都具有侵略者狡猾、虚假和残暴的共同本质。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在他们身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二)出卖同胞—埋尸者

小说以美国人的教堂为避难所展开的,在这里,就如神父所说的:“他们可以保护手无寸铁的百姓,任何携带武器者的立场与他们对立”由此可见,教堂的存在可以使躲避在这里的每个生命都得到短暂的保护。但是,故事的发展总是让人出乎意料,因五个中国伤兵和戴少校的出现,让这里的慢慢变得危险,作者用这样巧妙的情节,看似是在用这些人悲惨的遭遇来突出战争的残酷,其实也在为后文教堂成为日本兵注目的焦点做了铺垫。

在日本兵第二次来到教堂时,神父为了保护这里的五个中国伤兵,假装让他们都扮成民,打扮成自己的亲属,以为这一计瞒天过海可以保护的了他们,但是一个人的出现—埋尸者,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让他们的生命定格在这个夜晚。神父据理力争,让让日本兵相信他们只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并不是所谓的士兵,但一个埋尸者指认了从埋尸队逃走的士兵,在这样的境遇下,神父无法再去庇佑他们,内心也是深深的愧疚,这时,戴少校站了出来,因为他不愿意因为他的身份而连累藏在这里的每一个生命。这个夜晚,不仅让这些士兵丧失了生命,为后来日本官兵再次的到来做了伏笔,因为他们知道了这里藏有唱诗班的女,这些含苞待放的生命即将面对什么,让人不寒而栗。

人性是美好的,是伟大的,生而为人,本应都是善良的,但是,因为战争让本应是同胞的他们,选择出卖别人,以保全自己的生命,这样的行径让国人寒心,他们这样的行为和侵略者也无区别,丧失了人性的善良,正义;但是以客观的角度来看,在战火纷纷的年代,生存是一件很困难的时,更何况,在日军屠城的情境下,为了自保,他们做出这样的行为出于无奈,是因为他们也想要活着,只是单纯的想要活着,活着比一切都重要,所以他么昧着良心,放弃做人原则,去出卖同胞。


  人在不同的境遇会有不同的选择,该如何去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我们是选择大义,还是选择自己私利,这杆称该如何去量,我不是你不能帮你做出任何决定,但作为人的基本标准是什么,这就需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从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虽然神父不是中国人,但人性的光辉无时不闪耀着。

  继承发扬中华文明智慧,做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