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理响中国】 释放融合文化产业新活力 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发布者:中言科技发布时间:2024-09-05

20240905162144.jpg

  文章来源:齐鲁晚报网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珍贵文化源泉和精神基石,文化产业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抓手,担负着向社会提供丰富多样的优质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的重任,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近年来,文化产业已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促进文化产业释放新活力,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新动能。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我们要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充分释放文化产业新活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一、加速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以数字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传承传统文化和创新现代文化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融合现代科技与文化,促进文化的数字化、智能化传播,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再现文化新活力。现代科技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我们要大力推进大数据中心、5G基站、云存储、AI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牢“文化产业+科技”的基础。加快推进由传统的实体文化场景转向数字和实体融合的文化场景,积极尝试云展览、云课堂、云讲解活动,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文化空间。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应用,使传统文化能以更生动、更智能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在溯源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增强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同。

  二是科技助力现代文化,丰富文化新内涵。加快提升以电影、图书为代表的现代文化的科技含量,赋予文化产业新内涵。融合应用新兴摄制、放映技术和AI技术,推进电影行业AI专用模型和智能工具的应用,大力提升电影特效水平,通过科幻电影、科普电影形式,以震撼的沉浸式体验,激发大众探索科学的好奇心。借助数字化技术,充分利用音频、视频等新媒体形式,通过搭建数字图书出版云平台,完善图书流通产业链,升级图书产业的数字化水平,打破知识与大众的边界,提升全民文化知识素养。

  三是科技激活新业态,拓展文化新边界。加快推进和规范AI技术在绘画、音乐、视频创作领域的应用,拓展和丰富人类的想象力。通过虚拟社区、多人在线聊天、在线会议等方式,促进跨越虚拟与现实的交流与互动。加快推进虚拟数字人的应用,通过AI导游、数字人讲解员、数字人主播等形式,打破时空限制,及时回应消费者需求,实现与历史文化深度连接,打造新型文化传播使者形象,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知识与美学特质。


20240905222321.png

  二、着力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一体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文以旅传,旅以文兴,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促进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助推手”。

  一是深挖文化旅游,形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新路径。抓住特色文化,保护性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挖掘旅游产业的丰富文化内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要“弘扬革命文化”,指引我们深挖红色革命精神,满足消费者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重视理念观念的融合,牢固树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扩大行业交叉的综合效应。发挥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历史文化的特点,注重文化多样化发展,因地制宜,开发考古、探险、游学等多样化文旅项目,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助推文旅与工业、体育、健康等产业的广泛融合,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拓宽文旅结合发展领域。不断提升文旅行业从业者的数字素养,持续培养既懂文化和旅游,又能应用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数字时代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力。

  二是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地方特色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新动力。基于不同地区丰富的农业生态景观,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共促共同富裕。要大力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覆盖水平,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缩小城乡旅游的差距,打牢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要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强乡村生态保护,推广绿色旅游,增强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推广使用节能设备和清洁能源,提高对乡村资源的利用率。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农业、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土特产等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互动性与趣味性。

  三是打造文旅融合品牌,树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新形象。各地区要依托特有的诗词文化、风土人情等多样化文旅资源,积极打造节庆会展品牌和旅游演艺产品,借鉴哈尔滨冰雪节、西双版纳泼水节等文旅融合活动,通过特色文化元素的植入、新媒体的宣传,不断提升现有文化旅游主题的品质以及关注度,积极培育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演艺机构,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演艺节目,形成主题演艺品牌,树立各具特色的文旅融合品牌新形象。


20240905579798.png

  三、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世界文明交流,以国际化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要积极推动我国文化走向国际舞台,实现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与融合,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国际性活动。积极举办多样化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艺术节、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联合国中文日等国际交流活动,全方位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鼓励各领域专家学者积极参加国际论坛会议、在国际主流媒体或期刊发表文章,发挥民间交流的力量,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国际性展会,助力企业走出去,推动图书、电影、艺术展览等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丰富国际市场消费者的选择,提升中华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是延续发展丝路文化。保护和传承丝路文化资源,加强保护丝路古都、丝路佛窟、丝路古迹,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保护戈壁、沙漠、绿洲、雪山等丝路自然风光。推动和提升丝路基建水平,大力推动数字基建和跨境光缆信息通道建设,打通数据流通堵点,为丝路文化传播开拓发展新空间。重视丝路文明多样性,推动丝路文明多样性发展,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保护文明多样性,共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筑牢共建丝路民心相通的社会根基,深化人文交流,不断夯实和拓展友谊,加强地方政府和友好城市的互动来往,充分发挥各国民间组织、智库、媒体、工商界等各界人士在民心相通建设中的作用,将丝路文化深植民心,以民心相通来推进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三是稳步推进教育国际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做好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教育国际化是一条有效路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借鉴孔子学院为代表的“走出去”项目,拓展短期、中长期国际人文交流项目,建立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和文化传播平台。通过进一步发展“请进来”的来华留学教育项目,构建更有效的国际传播体系,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加大推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线上教育平台和虚拟学习空间,发展线上国际教育,突破地理空间限制,向世界各地学习者提供中华文化资源和素材,促进知识文化的跨时空传播。

  (作者简介:何雄浪,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玲,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