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智慧

周易的哲学思想之一: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哲学起源于《周易》。《周易》的产生,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里程碑。经过历代易学家、哲学家们对《周易》经传的研究,以及对前人易学成果的总结和分析,《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逐步被发掘出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易学哲学体系,对中国哲学乃至世界哲学史具有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

  《周易》这部书,讲的是理、象、数、占。从形式和方法上,好象专论阴阳八卦。但实际上,它论述的核心问题,是运用“一分为二”对立与统一的宇宙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论,揭示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对立与统一的法则,并运用这一世界观,运用八卦预测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的各种信息。

20210826409964.jpg

  《周易》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五点:

  天人合一观

  《周易》中,每卦的六爻可分为三组,每组两爻。最上的一组(上爻、五爻)代表天道,最下的一组(初爻、二爻)代表地道,中间的一组(三爻、四爻)代表人道。《说卦》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里天道、地道指的是自然法则,人道指的是社会伦理法则。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伦理法则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是《周易》天人合一观的哲学特征。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是从讨论天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开始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自然对人的压迫。人们使用简单粗陋的工具进行生产劳动,至多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然而,自然界却常常以狂风、暴雨、洪水、烈火等灾害的形式对人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人类的生存必须依靠自然的赐予,但是自然却时时不能如人所愿,受自然的淫威而摆布的人们不得不把自然作为依赖和畏惧的对象,表现出对自然力的崇拜或图腾崇拜。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逐渐赋予自然力以人格化,由自然力崇拜转向了社会崇拜,各种人面兽身的神仙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例如女娲氏、神农氏等等。殷商时期,天命神学的世界观占据着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在人们的观念里,“天”是至上神, 是世界的最高主宰。商朝人认为,殷王朝的建立和毁灭都是“天命”, 而西周取而代之也是“天命”。天命神学观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早成型的思想体系,然而这种天命神学的观念,到了《周易》诞生之后便开始出现动摇。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出现,人们对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比较深刻的理性认识。

  所谓“天人合一”, 就是指自然界与人类之间始终要保持和谐、统一、友好、互助的关系。在两者关系中,就人类而言,既要接近自然,认识自然,又要顺其自然, 改造自然,只有让大自然成为人类的朋友,才能造福于人类社会。《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有三层含义:

  1.人类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

  德是做人的根本。做老师的要有师德,做官的要有官德,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这种德仅仅局限于人类自身的范畴。在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上,人类的高尚品德应该表现在,用平等的姿态、博爱的情感、互惠的行为去对待大自然。远古时代,大自然把人类沦为 “奴仆”的行为固不可取,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也决不能把自己当作主宰世界的主人,把自然沦为人类的“奴仆”。

  然而,现实社会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类为了净化自己,却把大自然当作垃圾场,肆意地乱抛废弃杂物;人类为了美化自己,却把大自然当作臭水沟,肆意地排放污水浊气;人类为了福报自己,却把大自然当作橡皮泥,今天栽树,明天开河,疯狂的变来变去;人类为了安逸自己,却把大自然当作金融卡,今天索煤,明天要油,贪婪地摄取一切。大自然走下神坛以后,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铿锵誓言之下痛苦的煎熬着。大自然为人类奉献着一切,可是几百年来,乃至几千年来,人类又给予大自然什么呢?绿地在沙化,冰山在融化,湖泊在干涸, 森林在锐减,矿产资源在枯竭,臭氧空间在扩大……。人类的“缺德”行为略见一斑。

  《乾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句话指出,人类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超群的智慧,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否则,人类将为自己的“缺德”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纵观人类过去的“缺德”行为,今天已激起了大自然不同程度地反抗,这难道不值得人类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深刻反省吗?!

  2.人类必须遵循宇宙间的法则

  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就是说,办什么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人类要同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需要一定的规矩,一定的标准。就人类而言,即使手握“科学”这把利剑,在大自然面前也绝不能唯人独尊,狂妄自大,应该尊重大自然,遵循宇宙法则。那种认为“人定胜天”,“人类一定能够战胜大自然”的观点,严重违背了宇宙间事物之间相互制衡、和谐统一的法则,忽视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论上是极其荒谬的,必将给人类自己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生态失去平衡,环境受到污染,以至由动物引起的口蹄疫、疯牛病、Sars病毒、猪链杆菌、禽流感等瘟疫接二连三的出现,就是明显的例证。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我们要一天天的学会更加正确的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只有这样,“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自然辩证法》)。伟人的精辟论断同《易传》“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如同一辙,对我们正确把握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人类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说,天自身具有刚健的品格,人类遵循天道做事,自然也要自强不息。我们讲,尊重自然界规律,遵循宇宙法则,并不意味着盲从自然、迁就自然、迷信自然。那种把大自然当做天神盲目追随、沉湎迷信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例如, 老天久不下雨就去叩拜祈雨,身体有病不吃汤药偏信大仙去邪, 等等,对这些愚昧无知的行为,《周易》是极为反对的。

  人类社会要向前发展,固然离不开大自然的帮助,但这种帮助不是依靠大自然的恩赐, 而是靠人类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赢得大自然的神佑,达到共赢互利的效果。《系辞》说:“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无不吉利也。”这是说,人类只要遵循宇宙法则,做事讲究信用,就会得到上天的神佑和他人的帮助。但是,这种神佑和帮助仅仅是外在的,关键是人们自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无往而不利。

  这就告诉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大自然,尊重客观规律,不要凌驾于大自然之上,另一方面要敢于面对大自然曾经或仍在给予人类的淫威,善于同大自然抗争,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界的法则相融合,使人类的欢乐和幸福在与大自然的融合中不断得到升华。

  从人类与自然界相处的历史演变来看,认识大自然更应尊重大自然,尊重大自然更应造福大自然,造福大自然才能造福于人类自己,这就是《周易》天人合一观的主旨所在。

中言文化产业平台 传播中华文明智慧中言科技一直在努力!